建筑材料论文精华(15篇)(第21页)
本文共计406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建筑材料课程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即先从整体上讲材料的基本性质,然后分别讲工程常用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能,有条件的院校会穿插一些实验的内容。但是,由于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课时数量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实验课时压缩了,基本上开设的都是砂浆、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结构材料性能的实验,并且由于师资力量较弱、实验条件不太完善,实验效果也不理想,最终只能达到熟悉操作方法的目的。
(三)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深度不够
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内容比较多,大致包括水泥实验、砂石料实验、混凝土实验、砂浆实验、烧结普通砖实验、钢筋性能实验、石油沥青实验等。有些高职院校虽然也按照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提出一些应用性的问题让学生做深入思考。例如,混凝土坍落度太大对浇筑的混凝土构件会有什么影响?混凝土养护不到位会出现什么后果?为什么同样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块强度却相差很大?为什么钢筋拉伸实验时达到强化阶段后应力曲线会下降?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基本上不会提出来,更不可能去主动思考和分析。而恰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却是培养和提高高职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习惯的最佳途径,也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职生将来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课上只做实验而不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探索,其结果只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与工程实际应用的联系程度不够
建筑材料课程不但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能够直接用来分析解决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例如,混凝土构件的开裂可以用水泥凝结硬化过程的收缩性来解释,并可以通过加强养护和优化配合比等方法来解决。再如,某次地震中建筑物因为材料质量不合格而导致损毁严重,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的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水泥受潮失效等,这些问题均可以从建筑材料这门课中找到答案。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少能够联系工程实际问题来进行教学,不但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使学生无法把握学习目标,从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实验教学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选派优秀的授课教师。学生都是怀着梦想却又懵懵懂懂来到大学,如果大一第一个学期的建筑材料课能够使学生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能够培养一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将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带来良好的影响。其次,要重视实验教学。因为高职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并且有部分学生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厌倦情绪,不喜欢纯粹的抽象理论的学习,而更喜欢动手操作方面的学习。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在大一第一个学期通过生动的实验教学重新唤起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的自信,也必将激发这些高职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二)改变教学思路,讲解泛中求精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并且分散,实验内容也比较多,如果不分主次地把所有实验全部做完,不但时间不够,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情绪,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泛讲的基础上,选取几个重要的实验有计划地“精做精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分析问题的兴趣,而把其他的实验要分析的内容作为疑问留给学生自己。例如,可以选取实际工程上用量最大的混凝土的性质作为突破口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将学生分组,各组拌制不同标号和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让大家练习坍落度的测量。然后,将拌制的混凝土制作成标准立方体试块,分别放在不同养护条件下进行养护。达到养护时间后拿出试块进行外观对比,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浇筑的试块以及不同养护条件的混凝土试块的外观有何不同,并且引导学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为什么坍落度太大的混凝土试块表面会有很多空洞?为什么坍落度太小的混凝土试块表面会不够光滑?为什么养护条件不好的试块表面会出现细小的裂纹?等等。通过对比分析和思考,学生会有很多的感悟。接下来,老师再带领大家将这些试块放在压力机上压碎,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对过程进行录像并慢速回放,引导大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什么有的试块抗压强度高而有的低?为什么有的试块破坏时会出现很多均匀裂缝而有的试块却会出现一条明显的大裂缝?等等。这么多的“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一个地被学生分析出来,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会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