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健康管理论文【优秀15篇】(第14页)

本文共计4356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管理;观察组则采取全面的健康管理措施,具体方法为:

  (1)收集信息:在体检过程中询问患者的基本资料,了解患者的年龄、体重、BMI指数等基本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法,要求患者严格按照要求开展活动;

  (2)健康教育:采取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向患者讲解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到健康管理对于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性,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威胁到健康的因素,了解哪些因素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掌握个人代谢紊乱的程度,预测今后发生心脑血管风险的可能性,由此制定综合干预方案[4-5]。

  (3)运动管理:根据患者的体质拟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提倡有氧运动,以步行为主,结合游泳、球类、爬山和骑车等有氧运动,控制强度在3~6迈特,时间保持在6min以上。患者每天对个人的运动量、运动时间以及强度进行监测,判断是否为有效运动。建议患者每天步行30~60min,可以分两次进行,每周的运动天数至少达到5天,餐后1小时开始,重视晚餐之后的运动。但是应避免过量运动或者空腹运动[6]。(4)饮食管理: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活动量等根据平衡要求控制每天摄入的热量,合理对营养素进行分配。要求碳水化合物控制在55%~65%;脂肪在20%~30%;蛋白质15%~20%。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坚持一日三餐、多食用粗粮和新鲜的蔬菜,肉类不要食用过多,严格限制盐分。

  (5)用药管理:根据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相关要求,对患者的用药进行指导,不要随意停药、漏药,不要相信电视广告上的.骗局任意服药,有减药指征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减药[7]。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18.0软件实施数据处理,患者的各项体检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值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3个月的健康管理,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为(6.1±1.2)mmol/L,对照组为(7.3±2.1)mmol/L;观察组患者的BMI指数为(25.1±2.4)kg/m2,对照组为(26.3±2.7)kg/m2;观察组患者的TC水平为(4.56±0.83)mmol/L,对照组为(5.17±0.75)mmol/L;观察组患者的TG水平为(1.76±1.02)mmol/L,对照组为(2.12±1.54)mmol/L。对比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BMI指数以及TC水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治疗需要结合饮食、药物、运动、心理治疗和病情监测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但是传统门诊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导致糖尿病治疗不规范的现象非常普遍[8-10]。本组中,对观察组患者应用健康管理手段,通过饮食管理、药物指导、运动管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干预,对比单纯使用护理管理的对照组患者结果更好,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BMI水平以及TC水改善效果更好,差异显著。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坚持长期的、连续的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孙伟娜,刘春梅,王瑾,等.知己健康管理在社区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xx,14(3):291-293.

  [2]胡丽萍.健康管理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控制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xx,24(8):1975-1977.

  [3]彭玉莲,向文菊.健康管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xx(10):139-141.

  [4]朱玉华.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实施与思考[A].//第七届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论坛论文集[C].上海:中国社区卫生协会,20xx:72-78.

  [5]李枫,张莉,刘畅,等.部队离退休老干部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xx,6(5):615-617.

  [6]吴建,张东霞,李小芳,等.河南省公共卫生服务多项目县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实施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xx,47(3):318-321.

  [7]刘东兰,王秋莲.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知己健康管理的效果分析[J].护理学报,20xx,21(11):74-76.

  [8]王红,李明升,张国领,等.规范生活方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xx,6(5):339-340.

  [9]郝秀华,周艳.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xx,6(6):86-8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