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开题报告质量及写作要素(第2页)
本文共计615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就开题报告的内容而言,应该完善并明确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就我接触到的开题报告来说,在形式上均没有太大的缺漏,但在内容上缺少学理和一手材料的支撑,没有达到开题报告所要求的学术水准者的确不在少数。余以为,开题报告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主要内容上来看,其实就是学位论文的“导言”。一般而言,开题报告应该回答这几个问题:其一,阐明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其二,文献综述;其三,预计本选题的学术贡献;其四,学位论文的结构及工作计划;其五,参考文献及第一手材料的来源;最后,阐明论文的研究方法。当下研究生论文的开题报告虽然大都具备了上述要素,但真正能够把每一部分都做到位的却不是很多。
三、好的选题是学位论文成功的一半。我国每年毕业30多万硕士生,博士毕业生也达五六万之多,找一个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研究生又能胜任的选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现在学位论文的选题越来越具有重复性和非学术性的特质。有的学人把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归结为:将学术论文与宣传论文混淆;将学术论文与经验总结混淆;将学术论文与教案或普及读物混淆等[3]。现在学位论文选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误将宣传性文章认作学术研究。其实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是“无顶峰、无禁区、无权威”的,开题报告中的选题及结论仅仅是也只能是一个假设,学位论文的中心任务就是去证明或证伪这个假设。如果结论已经预设,只能证明不能证伪,这样的学位论文就沦为“喜鹊的媚鸣”了。法学家梁慧星认为,非学术论文其基本见解早就存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不是研究过程,而是表达过程。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基本学术见解,只是到了论文写作完成之时,亦即学术研究过程终结之时,才最终形成[4]6。
对于初学学术论文写作的研究生来说,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最好考虑以下几个原则。其一,从微观题目做起,力争小题大做。一般来说,只有从事微观研究,研究者才能得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比较完整的训练,比如原始材料的搜集、整理、甄别与使用等等。初学者若一上来就做大题目,由于没有微观研究作基础,一般不能很好地驾驭宏观课题,往往流于浮泛空疏,易于凌空蹈虚。语言学家王力指出:应该写小题目,不要搞大题目,小题目反而能写出大文章,大题目倒容易写得很肤浅,没有价值[5]。其二,学位论文的选题最好是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这易于学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握研究对象,少走弯路。某些学生为开拓创新,专门选择前人从未涉足的研究课题,其精神当然可嘉;但这些从未有人涉足的研究领域,可能仅收集资料就需要数年的时间,这对于学制仅有两三年的研究生来说是难以胜任的。其三,资料的收集成本要相对较低,最好是本课题已经出版了较完整的资料集。比如关于新中国农业集体化问题的研究,坊间就有两套相对权威和完整的史料集[6][7]。最后,由导师代学生选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原因很
简单,学位论文题目的寻找与确定,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导师代劳,研究生因此“没有学会如何选题,其学术研究能力不完整,缺乏选题的能力”[4]11。
当下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的主要问题,是对相关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流水账式的铺陈,且唯恐有所遗漏因此追求面面俱到;但惟独缺乏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理性理解和学术性分析。事实上,真正的文献综述或曰学术史的梳理,很大程度上是透彻地理解前人的研究理路和独创性结论;在此基础上,指出既有著述的哪些思路和结论对开题人当下的研究有明确的启迪与指导,同时指出哪些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尚存不足,还有进一步深入研讨的空间。这样的文献综述既能体现开题人对本研究领域的理解与把握,又很自然地把自己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及学术价值凸显了出来[8]。由此看出,高质量的文献综述是任何一项真正学术研究的前提;文献综述的质量决定着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品质。
做好文献综述还应该注意:其一,收集既有成果要相对全面,不仅应注意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不仅要注意国内的研究成果,更要重视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比如国内近年关于1959年至1961年大饥荒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饥荒的原因和非正常死亡人数等问题上。其实饥荒问题在国外也是热门课题,不仅史学家钟情于此,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参与其间。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指出:“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9]这就把饥荒成因的解读引向了粮食的分配制度。他进一步分析说:“当饥荒构成威胁时,中国所缺少的是一种存在对抗性新闻界与反对势力的政治体制。”[10]这样的见识对“大跃进”的研究的确是别有洞天。其二,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理解透彻而准确的基础上,对其的表述要尽量中性和客观。其三,开题人不能为拔高自己就对既有成果进行无的放矢的贬低。这种情况在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中并不罕见。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这样判断道:“第一,研究范围不够全面,缺乏系统专题性研究。第二,研究内容不够深入,浅尝辄止。第三,研究视野不够开阔。”[11]这样的指责不仅过于宽泛,对前人的成果也不够尊重,同时显示作者对既有成果的理解相当肤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