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开题报告 > 正文

教育开题报告(精选33篇)(第40页)

本文共计8811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9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具备的工作条件:

  有:图书馆(书籍、学报)、网络(中国知网)、与论文相关的文献等等。

  解决的办法:

  1、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查阅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

  2、积累与该课题相关的知识,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对查阅文献资料和知识进行整合等,并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本研究。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选定论文写作方向、收集相关资料、阅读 文献、拟定论文题目

  第二阶段:20xx年9月1日—20xx年10月8日 确定论文题目,拟定写作提纲、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20xx年10月9日—20xx年11月28日 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20xx年12月1日—1月30日 修改定稿

  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郭成,陈红.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1999,(09).

  [2] 林雄. 从建构主义看当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误区[J]. 新课程(小学), 20xx,(Z1).

  [3] 魏永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xx,(05).

  [4] 单清水.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的现象与思考[J]. 科教文汇(下半月),20xx,(05).

  [5] 叶婷. 创设学习情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J]. 浙江教育科学,20xx,(03).

  [6] 王贞平.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xx,(04).

  [7] 叶连国. 探究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xx,(05).

  七、指导教师意见和建议: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育开题报告 篇26

  主要的研究内容有:

  1、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2、特长培养对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3、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小学生各方面的.学习。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1、如何发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a、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

  b、利用课堂提问、课堂交流。

  2、怎样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特长的价值:

  a、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b、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外参加比较大型的比赛。

  c、给一些特长比较突出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激励每个学生不断进取。

  3、为什么特长学习会有利于其他学习:

  a、特长学习磨练人的意志,让学生养成做事不半途而废的良好习惯。

  b、特长学习在潜意识中,能让学生塑造一个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交际能力。

  c、在长期的演出、比赛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具备的工作条件:

  有:图书馆(书籍、学报)、网络(中国知网)、与论文相关的文献等等。

  解决的办法:

  1、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查阅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

  2、积累与该课题相关的知识,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对查阅文献资料和知识进行整合等,并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本研究。

  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xx年6月—xx年8月选定论文写作方向、收集相关资料、阅读文献、拟定论文题目。

  第二阶段:xx年9月1日—xx年10月8日确定论文题目,拟定写作提纲、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xx年10月9日—xx年11月28日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xx年12月1日—1月30日修改定稿。

教育开题报告 篇27

  一、课题的提出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党和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密切结合”的战略方针,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部署。全国许多省市、地区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深入地在中小学开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的`传统美德教育,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与先进地区和先进学校相比,我们在工作上存在许多差距。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学校、社会比较普遍地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限于一般号召,措施不够扎实有力,工作不深入不落实。教师和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涵——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含糊不清,道德行为辨别和实践能力不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