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1篇(第6页)

本文共计1828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1)概述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

  2)研究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3)如何运用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对策、建议、途径和方法等

  四、本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及进度安排

  步骤:

  1)确定论文题目,写出报告,确定大概方法

  2)查阅资料,实地调研

  3)整理记录,研究出科学数据

  4)系统分析访谈记录与调研数据,写出调研报告

  5)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方法:实地调研,科学对比,记录分析,成果论文

  研究的进度安排:

  20xx年7月――20xx年8月搜集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20xx年8月――20xx年9月精读并分析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做摘录和整理。

  20xx年1月――20xx年2月编写发放问卷,进行访谈。

  20xx年2月――20xx年3月整理、统计并分析问卷和访谈内容。

  20xx年3月――20xx年4月撰写论文。对材料进行综合,最后成文,形成初稿。

  20xx年4月交至导师对论文进行指导修改,最终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2]郑品乐、音乐欣赏时教师如何“描述音乐”[J]、中小学音乐教育,20xx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4]张道一、艺术学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5]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中国文联出版社[6]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7]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8]杨立梅李妲娜、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南出版社,20xx

  [9]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xx

  [10]斯托洛雏奇、生活、创作、人――艺术活动的功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1]褚灏、养成“健全人格”,造就“艺术的人生”[J]、音乐研究,20xx

  六、指导教师意见:

  xx

  七、院系或教研室审核意见:

  1、通过

  2、完善后通过

  3、不通过

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8

  一、选题背景

  滇西北流域生活的傈僳族,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歌样式及种类,在人类学的视野里,滇西北傈僳族的木刮文化传统是傈僳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滇西北文化模式的集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阿尺木刮”是以傈僳族的生活生产方式而形成的极具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民俗艺术事项。长期以来,音乐学界对维西地区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音乐形态、音乐种类等方面进行的记录和调查,而“阿尺木刮”的生成环境、生成因素以及在历时与共时的交集中所产生的文化意义却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作为最能真实直接表达文化个性的民间歌舞事象,是每个民族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不能脱离其生长、延续的空间、时间以及人们的音乐行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由黄凌飞老师引荐跟随着云南大学的罗梅老师,一同前往怒江参加傈僳族的阔时节活动,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阿尺木刮”这一具有傈僳族传统气息的歌舞种类,让笔者真正感悟到傈僳族歌舞所具有的完整而充满张力的文化独特性,故选择其为硕士阶段毕业论文的主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1、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一场革命。无论是从人最为基本的人权问题开始发生了改变,还是从学术研究上都有了质的飞跃。“阿尺木刮”是维西县特有的傈僳族传统歌舞,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社会的关注度较为广泛,将这个地区的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特征进行研究时,应该考虑到这个地区各个族群之间音乐文化内在的本质。将云南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研究,置放在音乐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背景中。笔者试图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维西地区傈僳族“阿尺木刮”这一歌舞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分析,运用音乐民族志的分析和音乐民族志的书写方式来呈现文本,这样对“阿尺木刮”进行专门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