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本科毕业论文 > 正文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通用11篇)(第2页)

本文共计3808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第一,突出了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审美范式认为审美就是以人为主体和以音乐为客体的二元化过程,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审美的定义有很大差别。从受众的角度考量,将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作品放到广场舞这一社会环境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许多场合,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等审美因素都是特定的,这种影响音乐审美的重要因素和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音乐的环境”。它在横向体现为区域性,即一定范围内的音乐活动;在纵向体现为时代性,即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的一切音乐活动。音乐的审美经验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我国多民族、地域广的特点,造就了各种文化、音乐、艺术之间的关联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想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抓住审美范式的理念,就必须接受音乐文化、音乐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特征、不同风格的音乐中探寻音乐本身美的特质。在范式的融合中,审美音乐教育继承了我国的美育思想,融合了西方的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本体论发展中体现了作为教育基础价值的特征。

  第二,强化了音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引领。在实践音乐教育观念影响下,高校音乐教育中人与音乐的关系由教师、学生、音乐构成,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对音乐的观念应当是保持一致的。音乐不作为单纯的审美对象,教师和学生也不是纯粹的欣赏者和旁观者,音乐与人是高度融为一体的。这与审美范式所提出的主体、客体二元认知的观点有着根本不同,它充分强调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联。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易于接受和进行感知。人们在不同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中对音乐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实践音乐教育所秉持的观念之一。正是因为强调了环境对音乐教育影响的重要性,才能在教育规律中更好地发现音乐教育的价值。这里所指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语言环境,事实上,环境的变化不仅仅是指咖啡厅、音乐厅、博物馆等场所上的变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同一场所因为不同的时间节点,音乐的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上课前为课堂内容营造铺垫的音乐环境、不同授课内容的语言环境等。在实践音乐教育看来,音乐是不分等级的,高雅和通俗是由不同环境界定的,不同的音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尽相同的价值,这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这种语言环境为学生学习、创作音乐提供了情感基础。从实践音乐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应当以不同的角度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分解音乐教育过程,从而拓展音乐和音乐教育进一步延伸的空间。音乐教育净化心灵的独特魅力,使它作为一门学科与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教育区别开来。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音乐自身的价值。音乐教育对审美目标的培养就是要加强对音乐内涵的学习,从而创造出音乐的意义。这种内涵意义的创造和产生需要心灵、身体和情感的高度融合,它包含了在不同文化中体验音乐,体现了音乐教育带给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和洞察力。审美教育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内涵,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特别是面对“新时代高校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审美情感教育的内涵价值更为重要,它对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意义重大,也是当代高校音乐教育“正心”价值的表现。所以,音乐教育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的融合,加深了音乐教育多元化背景,对音乐教育发展定位更加准确,也符合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理论体系需要,对强化当代社会价值引领有积极作用。

  第三,促成了兼容的音乐教育理念。审美音乐教育思潮虽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颠覆性影响,但在各方观点的冲突中,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从审美“情感”的角度出发,任何观点的辩驳,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音乐教育内涵价值的建立。立足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本身,在不断探寻多元化音乐素材的同时,也要坚持以“情感”为基础,在多元文化视野中探寻“美”的定义,将人性最本真、最善良的东西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同时教他们一种寻美、寻真的方法,并带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音乐教育审美范式和实践范式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过程更注重质量评价。这里所说的质量评价主要是指最终综合考量,而非某项技术考量,这也是实践音乐教育与审美范式的区别之处。它不局限于对学生的单项指标进行评价,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也能更好地契合高校人才培养主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