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11篇(第10页)
本文共计286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下文简称“政务信息资源”),即为数字化的政务信息资源。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政务信息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文件的形式,而是逐渐向着数字化信息形式转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集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处理、检索、挖掘、分析与服务等过程的管理活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作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开展其他管理环节的基础。我国国家重点学科——情报学学科带头人苏新宁在其著作中提出:“政务信息采集是指根据政府部门的特定需求和工作规划的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将蕴涵在不同位置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信息收集、积聚起来的过程。”[1]本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以广义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为采集对象,从大数据的视角出发,探寻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发展。
2 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特点
大数据给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带来了新的特点,加大了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难度,但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将推动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发展。在分析采集特点、采集原则的基础上研究采集对策,有助于因势利导,发挥大数据的助推作用,促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工作。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信息资源的一般特性外,在大数据时代,还具有大数据的一般特征,如大数据量、非结构化、社会化等。随着与大数据密切相关的云存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给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工作带来了如下新特点。
2.1 采集内容多样化。从采集内容看,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所谓多样化,主要是指采集内容具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存的特点。传统政务信息资源采集以来自关系型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如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政策法规、会议资料等)为主。然而,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指出,在20xx年,非结构化数据在所有数据中的比例已经高达85%,并且比结构化数据增长更快。[2]在大数据时代,大量动态的半结构化数据(如政府人事管理资料)和来自互联网、社交媒体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与政府站访问日志以及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微博、音频、视频文件等)不断增长,并有着逐渐取代结构化数据主体地位的趋势。
2.2 采集来源多元化。从采集来源看,大数据时代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来源不仅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并且采集来源有着与新兴技术不断结合的趋势。按照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来源的表现形式划分,传统采集来源主要以个人、机构、文献、新闻媒体、数据库等信息源为主。在大数据时代,除传统来源外,出现了一些新的采集来源并有发展成为主要来源的趋势,如随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定位数据不断增长,成为危机类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如,随着社交网络(如微博、论坛等)逐渐发展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参与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交网络数据呈每年迅速增长趋势,对社交网络数据的.采集分析是政府舆情监测的重要途径,社交网络逐渐发展成为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主要来源。
2.3 采集方式智能化。与人工采集为主的传统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相比,大数据时代的采集方式应实现以智能化采集为主、辅以人工采集。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数据是由消费者产生和使用的,政务信息数据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工采集为主、辅以相关信息技术,实现对政府机构及与其相关的信息的收集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学者作出预测,20xx年~20xx年,大部分数据将不是由人类产生的,而更可能是由带有传感器的智能设备产生并传输,即机器与机器对话(Machine to Machine, M2M)。[3]可见,在大数据时代,实现智能化采集是必然趋势。一方面是因为人工采集无法承受大数据时代与日俱增的巨大信息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大数据时代具备诸如智能设备、云存储、元数据等数据产生、传输、存储、描述的技术条件。
3 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原则
苏新宁将政务信息的采集原则概括为“六度”原则,即广度要大、向度要准、精度要高、真度要强、融度要深和速度要快。[3]“六度”原则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了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要求,这与大数据时代要求打破“信息孤岛”、消除“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共享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六度”原则在大数据时代仍然具有适用性。如广度原则要求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避免信息采集的遗漏,换言之则是要做到跨时间、跨学科、跨组织、跨部门、跨地域、跨系统、跨平台、跨数据结构等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