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建筑学论文 > 正文

浅谈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论文(精选21篇)(第13页)

本文共计5623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大量的成果,并且在实践中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系统地引进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①李华志,苗嘉勇.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改革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09.

  ②祖奇根,王世明.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及对策.科技创业月刊.2008.

  ③周艳焱,张星.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基建优化.2007.

  浅谈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篇9

摘要:

城市近郊居住区无疑将成为将来大中型城市最为主要的居住建筑形式,而在当前状况下,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为工程实践提出指导。从对近效住宅区的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近郊区住宅的发展过程及其特质。为将来的近郊居住建筑提供一些控制性意见,并对将来城市近郊居住建筑走向做出一些展望。

关键词:

城市近郊;居住建筑;发展

1 引言

  据测算,农村未来20年仍将有1.2-1.8亿剩余劳动力,目前进入农村非农产业和流动就业的将近2亿劳动力,总计就是3.8亿农村人口要在今后十几年内大部分逐步脱离土地进入城镇。这将是今后中国多元城镇化道路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引导安置得当既可为大城市发展提供高素质低成本的人才,也可为中小城市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缓解产业升级换代的就业压力。如果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程度能够达到45,那么城市就需要比现在多容28900万人口。

  而当前,城市中心的土地资源已经极其稀缺,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就会有巨大的人口从城市迁徙到郊区,而近郊片区以被国外的经验证明是最适合城市人口居住的片区,也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大量的居住建筑出现在近郊区域。而现在国内对近郊居住建筑的理论研究还很缺乏,因此,笔者选择近郊居住建筑作为自论题。

2 城市近郊居住建筑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2.1 与现在的矛盾

  所谓与现在的矛盾,是指在先前较为不方便的环境条件下,对现在居住建筑中的使用者,也就是居民的生活所带来的问题。涉及到交通,经济,教育,文化等范畴,毕竟近郊居住建筑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中心的工作个体。此类个体对生活的要求,和近郊的物质文化条件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还是非常强烈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工农混杂,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混杂,商业开发性住宅和个体营造住宅混杂,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混杂用地权属不一,居住建筑周边的发展过程也需要去重点考虑。建筑是社会的产物,所以建筑的引导对象,或者说建筑的服务对象不能只是为了建筑的所有者,作为一个更有责任心的建筑师,在对建筑群体进行规划的同时,会注意到建筑群体内部人群和外部人群的交流。当然,这种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风险的,有一个限度,超越了这个限度,就可能影响到居住区的私密性。

  虽然这些矛盾在一个时间段内,可以得到解决,但是如何在开发的初期,就尽可能的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而避免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也是我们设计者所应做到的本职。

2.2 与将来的矛盾

  所谓与将来的矛盾,可能是近郊建筑中最大的问题。作为城市发展的排头兵。近郊建筑,特别是成规模开发的近郊居住建筑片区,对将来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最大的,一个成功开发的大型居住区,很可能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造就出一个新的城市副中心,或者是卫星城。

  在时间的洗涤下,如何保证现在的建筑在将来不会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障碍,这就需要设计者,或者说规划者有着长远的眼光。作为城市中远期的发展、建设用地,如何控制和引导使其不会对将来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真正合理的环境处理模式,应是自然的,低能源消耗,低维护费用,更多的私有的开敞空间,以便让环境和人之间产生更和谐的公生关系。而非单一的服务关系。

  其实,住宅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的是人日常的生活起居。因此对住宅的设计,就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去规划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应该是我们作为一个建筑师去设计居住类建筑的出发点。建筑的每个部分,都只是承担活动的载体罢了。所以对建筑的分析也就是以对行为的分析为起点的分析过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