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中化学必修1《氨 铵盐》教学的案例教育论文
28 次下载 3 页 3970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分析高中化学必修1《氨 铵盐》教学的案例教育论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要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元素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是从物质之间转化的角度培养和发展元素观的重要素材。为此,本文以“氨铵盐”教学为例,以实验为途径,帮助学生发展对“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之间能够相互转化”的认识。
一、“氨铵盐”的核心内容及其教学价值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到的唯一一种碱性气体,由此推测氨气可以与酸反应,转化为铵态氮;从价态的角度看,N处于最低价(-3价),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转化为硝态氮,而且氮元素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到的变价最为丰富、最为复杂的元素。通过氨气性质的探讨,有助于学生建立从物质的所属类别和核心元素化合价这两个角度学习某一具体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氨是非金属氢化物的重要代表(新课程中唯一一种系统研究的氢化物)。通过本节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含氧酸盐的非金属的知识体系。同时,上一单元中学生对于钠、铝、铁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特别是本单元对于硫的化合物的学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元素观的一些基本观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无论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都存在着自身的系列变化,即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间可以相互转化。而变化系列中都有两条线:一条是氧化还原线;另一条是非氧化还原线,即常说的离子反应线。最终将学生的认识转化为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转化的二维关系图。转化关系图,既可以预测其他含氮物质的性质,也能寻找相应的反应路径。比如,寻找实验室制备氨气的途径,在选修1第四章寻找含氮()废水的净化路径等等。
二、学生学习“氨铵盐”的基础与困难分析
关于“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是:在初中对于铵态氮肥已有初步的认识,前面又学习了氮和硫的氧化物的知识,知道了由的转化路线,初步形成了研究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但是学生对于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变化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还有很大欠缺,而这既是元素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在这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观察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和实验设计方面缺乏训练。而且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为欠缺。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理解和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通过建构和应用“含氮物质间转化的二维关系图”发展对物质间转化的认识。
三、基于实验支持的“氨 铵盐”教学活动设计
1.整体教学结构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整体把握氮元素家族不同物质间的转化,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做了重新布局和组合,力求学生对元素观的理解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简单分解如下。
必修1:将第四章3、4两节内容重组,把含硫元素的物质和含氮元素的物质分别集中,突出“元素中心”,通过物质间的转化研究物质的性质、制法等。即将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硫酸盐作为一个整体,将氨(铵盐)、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硝酸盐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含氮化合物的'学习,借鉴鲁科版教材思路,与人教版教材整合,分三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即将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作为第一课时,氨气和铵盐作为第二课时,硝酸和硝酸盐作为第三课时。第一课时熟悉几种常见的含氮物质,了解自然界中由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的过程;第二课时构建含氮物质间转化的二维关系图;第三课时直接运用转化关系预测并验证硝酸的性质。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技术论文
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资金成本管理论文
餐饮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对策论文
关于收入管理铁路运输研究的论文
浅谈“管理运营虚弱症”
(通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论文
浅析土木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探析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控制分析
煤矿企业工会女工工作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探讨的项目管理论文
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激励的特征分析
公路监理施工现场管理试述论文
论组织学习研究的若干问题
冶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企业职工薪酬和人工成本控制策略探析论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论文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外籍教师的聘请与管理论文
实物黄金的库存管理思考论文
车间零库存管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