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参与式教学法研究论文
本文共计36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高等数学参与式教学法研究论文
摘要: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重视学生学习的质量。文章分析了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剖析了高等数学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介绍了参与式教学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主动学习;高等数学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非数学专业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作为基础学科,高等数学有其固有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抽象性是数学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有了高度抽象和统一,才能深入地揭示其本质规律,才能使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严密的逻辑性是指在数学理论的归纳和整理中,无论是概念和表述,还是判断和推理,都要运用逻辑的规则,遵循思维的规律。所以说,数学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训练思维的过程。那么,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数学思想:其一,高度的抽象性;其二,严密的逻辑性。高等数学的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数学思想,让学生能够面对一个陌生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时,可以娴熟地抽象概括:其一,出现的现象的定义;其二,它的性质;其三,如何产生或运用法则。
二、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数学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原理多、公式多、符号多、难理解、难记住;其二,严密的逻辑性。高等数学中的很多公式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不深入了解,往往很难搞懂它的应用环境,如罗尔定理中f(a)=f(b)这个条件是非常特殊的,这使得罗尔定理的应用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倘若把f(a)=f(b)这个条件取消了,但仍保留其余的两个条件,那么相应的结果也就发生了改变。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且应用性广泛的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熟悉和理解这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关键还在于让学生能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种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够举一反三,游刃有余地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但目前高等数学的教学还没有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其一,教学目的单一。在制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时,通常只重视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教授,很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水平。其二,教学内容单一。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多是抽象地介绍定义和方法,很少会涉及高等数学在各专业的具体应用。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听讲,接受静态的数学理论,很少接触本专业中的具体事例。课程结束以后,学生既不能较深刻的理解高等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不能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大多数同学因为缺乏相应的应用背景,对高等数学的理论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学生学完高等数学之后,既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又不知如何去应用,从而导致高等数学对他们自身所学专业的帮助微乎其微。其三,教学手段落后。单纯的单向式的高等数学教学被学生定义为“黑板+粉笔”模式,教师仅仅通过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将高等数学课程从头到尾讲完。或者有些教师还要求学生上课做笔记,下课对照教材模仿练习,考试前背笔记。这种“填鸭式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判断,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考核内容和方法陈旧
当前高等数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都是以闭卷为主,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且,通常的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填空、计算和证明,考查的内容大都注重对基本的知识点的测试,忽视了对高等数学思想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在这样的考试体系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短期突击和强化往往在考试中很奏效,甚至考得很好的成绩,而对于综合能力却缺少真实的客观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