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5篇(第3页)

本文共计420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教学目标与手段的单一性——实践应用性不足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缺乏活力,还在于教学目标与手段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1)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往往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富有较高文学创作能力的作家为主要培养目标,在教学成果考查时,会以学生创作、发表作品的量为主要标准。而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创作成功与否,与生活的体验和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单纯地为了发表或者完成课业目标的创作难以与实际相结合,也难以表达真情实感。当今,尽管我们也十分需要富于创造力的文学艺术创造者,但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应用已经远远不是仅做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还要结合不同行业需求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即有了更多具体的专业化需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创作能力,还要有实践应用的能力,有一定的现代技术使用能力,只有将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具体行业需求相结合,才能培育出更专业、更全能的应用型人才来。(2)教学手段。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都以在室内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对于语言文字创作、应用的环境大都是通过书本上的设定和要求进行的,而对于生活中、现实工作中的情况其实并不了解,也缺乏深入的体会,束缚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手段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先进现代教学设备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向创造型、应用型的新转变

  1.创造性教学举措

  (1)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型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理论与作品欣赏过程中的感知和意愿,注重“学”的反应。比如,在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欣赏视角和欣赏感受,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解释,培养其审美价值,激发潜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2)保障学生“思”的过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把教师的讲授放在了重要位置,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的重要性。“思”是重新认识和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脉络和结构,而且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了思维的活跃性,激发了思维的创造性,能够将所学内容个性化发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的组成部分,从而让文学创作和语言文字的运用充分表现出个性色彩,创造出真正独特的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3)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还在于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的创造力能够有足够的沃土来培育。首先,文学本身是富有形象、情感、审美等内在属性的,如果学生不能切身体验,会很难充分理解、感受并获得审美价值认同。所以,在创造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通过文本阅读、视听作品呈现或者舞台剧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感受文学形象、体会作品情感基调等提供现实的途径和条件。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切实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而只有在熟练基础上才可能有全新的创造和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练习,让他们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提升综合能力。

  2.应用性教学举措

  (1)注重相关应用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内涵广泛的学科,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类型,其可以细化为语文教育、新闻传播、办公文秘等相应具体的模块(当然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相关具体专业,有更专门、具体的培养方案,但这与汉语言文学整体性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各方面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具体模块对于写作技能的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都要有重点地进行文字表述的训练和不同写作要求的掌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