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5篇(第2页)

本文共计420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课外活动要素

  课外活动要素同时适用于应用型、研究型以及教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这种要素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视野的拓展、所学知识知识的强化应用实现的。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以下几种课外活动:1)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解读活动。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忠实记录,文学作品更是是前人呕心沥血的思想精髓。在该活动中,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渔的《闲情偶寄》等书籍。这种活动除了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古代文学作品中某个段落或小故事的交流过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魏晋经典人物解读宣讲活动。与高校的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气质与我国古代文人的清高特性更加接近。而在众多文人中,魏晋的风流人物更加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预期。在该活动中,高校教师可以将解读对象确定为我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无论是看杀卫玠这个成语的内涵还是这个人物的生平,都能产生考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作用[5]。2、频繁性定期专业见习要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较短。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的,可以将传统的专业实习转化成频繁性定期专业见习模式:按照每学期两次的频率,定期巩固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3、顶岗实习要素

  这种要素发生在知识学习及专业实习之后。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能力。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训练。

  四、结论

  从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结果可知,该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相对较差。这种现象主要是由高校不合理培养模式的应用引发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用通过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基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契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xx,12:39-40+46.

  [2]钱慧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02:140-142.

  [3]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76-78.

  [4]郑育琛.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xx,02:31-34.

  [5]翟瑞青.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xx,04:1-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2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是与中国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专业,对于传承、发扬中国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带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但近几年,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又缺乏创新,一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和实践应用的部分明显不足,以致于学生在文学创作方面缺乏“灵性”,实践应用方面不能灵活适应。故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应重新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逐步向创造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汉语言文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创造性

  汉语言文学是学习汉语言文字、文化的学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业文学理论和经典作品的学习,能够夯实汉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出于对“文学性”的崇尚,开设课程以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这样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内容的理论性和艰深性,特别是涉及古典文学的部分,教师害怕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往往以“教”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少有自主理解、思考的过程,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将所学完全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只学皮毛,掌握了大量的辞藻,但自身的文学创造力却明显不足。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正忽略了学生“思”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不能明确自己喜好的文学风格,未能集中精力弥补自身创作技能的不足,在语言文字应用时就更难以实现“个性化”,没有自己的意识、观点及独特的表达方式等,但这些才是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方面。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十分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复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