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11篇)(第12页)

本文共计340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和学说。

  从古至今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三大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映—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强调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当作一个“黑箱”,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他们把观察、分析重点放在行为变化上,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令人满意的输出,而输出是输入刺激的一种反应。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安排刺激,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令人满意的反应予以加强,对令人不满意的反应予以补救或否定来纠正其反应;学生的任务则是做出反应,接受和消化知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又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二、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尝试错误实现的。学习是凭智力去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如教学内容)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忽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从而找到了一条研究人的高级学习活动的途径,而且抓住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 但它片面脱离社会实践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把它归结为单纯的内部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知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

  三、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理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求在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情境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建构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相应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来设计,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主要优点是,学生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应用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师生间情感交流及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