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门德尔松《春之歌》在高师键盘和声教学中的运用(第2页)

本文共计28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具体结构图如下:

  从结构图示中我们可以得出:

  《春之歌》这首作品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全曲有呈示部、中部、连接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组成。中部为展开性中部,全曲以同一材料进行变化发展。再现部为动力再现,在规模上较呈示部有所扩大,采用了扩充的形式。在调式、调性上采用了属关系转调,且一直遵循A―E―A的调式、调性变化发展。此作品的结构非常的精炼、统一,各个部分的结构非常的明朗化,并且各部分之间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三、《春之歌》的和声运用特点

  (1)重属、副属和声的运用

  《春之歌》这首乐曲除了运用调式内基本的和声之外,还使用了大量的重属、副属和声,在和声色彩上表现地更加的丰富,这也体现了这首作品在和声上的一个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呈示部

  呈示部共有两个乐句,开始从主调A大调进入,在第一乐句结束时第七小节到第八小节使用了DD34―K46―D的半终止形式,结束了第一乐句。在呈示部第二乐句将要结束的时候,在第十二小节到第十五小节,同时使用了副属、重属和声,表现为D7/SⅡ―DD7―K46―D7―T的一个完全终止,最终完满终止整个呈示部。

  2、中部

  中部的和声仍然持续在A大调,在中部的第二个发展阶,采用了向引属调,不予解决,直接到重属和声,最后解决到属和声。

  (2)高潮中的和声特色

  中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这个乐曲的一个高潮点。在乐句开始处调性由主调A大调转向属调E大调,并且从第三十小节连续三次使用了D7―T的主属和声交替的形式,最后完满终止整个乐段,整个中部具有开放终止的感觉。

  (3)连接部的和声特色

  连接部共有十四个小节,连接部中的和声承接了中间部的E大调的和声特点,在第四十二小节回到了主调A大调。在整个连接中多次运用了离调模进的手法,使音乐具有推动力,在第三十五到第三十七小节、第三十九到第四十一小节都使用了#f―G的短暂性离调,在第四十二小节回到主调A大调。

  《春之歌》中的织体主要由分散和弦所形成的装饰音组成,它是旋律音和伴奏织体的和声音,在固定的节奏上交替进行分散和弦固定音型化的装饰。《春之歌》在和声运用方面不是非常的复杂,仍然采用的是大小调体系成熟时期的功能性和声。作品中除了运用一般自然音体系的正副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外,还运用了伴音体系中的一些和弦,如副属七和弦、重属和弦等,使和声色彩表达更加的浓厚、深情。

  参考文献

  [1]徐雅婷.门德尔松和他的《春之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2]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曲式结构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04).

  [3]易亮.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教学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

  [4]张建华,张春林.音乐教育专业和声教学改革构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6(12).

  [5]杨马转.和声教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2(0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