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3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又如,在探讨智力成果问题时教材中写道:“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没有年龄限制,享有知识产权当然也不受年龄限制。”用此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勇于发明创造。
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义重大。它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其主要标准包括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和企业选用人才既重视智商,更重视涵盖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等品德的情商,且往往更看重后者)。因此,教师要以《中(zhong)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为指南,使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成为师生共同传播知识的殿堂,而且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多做贡献。
三、坚持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
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是由强调道德教育转向强调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由于教材是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的文本,所以要求教材内容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富有针对性。要求教材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材应通过创设的各种情境和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落实并创造新的教学活动),使内容的呈现与开展的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内容活动化。实践证明,内容活动化是增强德育活力和实效性的有效形式。然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推进内容活动化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活动内容化,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否则就失去了内容活动化的意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德育教育的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科学、正确的理论作支撑,取决于理论本身的'说服力。所以既要实施内容活动化,又要注重活动内容化,要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讨论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基于上述理念,“八下”教材坚持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一方面创设了许多教与学的情境,设计了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实现内容活动化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注意夯实、扩展、提升经过学生思考、体验、感悟形成的理性认识,在其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导之以行。
例如,在探讨如何正确行使权利时,教材先后提供了四个情景、设置了若干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以实现内容活动化。其中的一个情景是:
中学生小宋家楼上姓冯的住户养了两只狗。这两只狗夜晚经常狂吠,扰得四邻不安。狗的主人在小区里遛狗,吓得一些妇女和儿童心惊肉跳。这两只狗有时还在楼道内便溺,气味特别难闻。邻居多次与冯某交涉,冯某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有权养狗,狗叫是正常现象。”小宋及父母找到公安(an)机关,请求警方干预此事,结果冯某受到批评教育,并作出养狗不扰民的保证。
设置的问题是:
在都市生活的冯某有养狗的权利吗?冯某不文明养狗侵犯了邻居和其他居民的哪些权利?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什么?
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形成“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的共识后,教材又对上述共识作了扩展性陈述,以实现活动内容化。其陈述如下:
法律所确认的权利是赋予每个公民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个公民都有同样的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只有尊重他人的权利,承担自己对他人应负的法定义务和道德责任,才能更好地享有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失去自己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则是对自身权利的侵害。所以,我们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要。
再如,在探讨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时,教材既提供了战士徐洪刚勇斗持刀歹徒保护旅客人身财产安全的情境、设置了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又告诉学生做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式,奋起抗争;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这是坚持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之统一的又一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