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计算机 > 正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精选40篇)(第55页)

本文共计990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3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⑴零起点所谓的零起点,不是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绝对的零基础,什么都不会,而是学习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动手实践能力差,对于键盘操作和文字输入等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都不是很熟练。

  ⑵初级水平初级水平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数据,使用多媒体软件查看视频资料。但是,他们的目的多为看电影和浏览网页。

  ⑶中级水平中级水平的学生大多对计算机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计算机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些学生大多可以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够独立完成中等程度的任务。

3分组教学的具体实现

  通过上述分等级后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的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材,这就使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无法满足不同等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基础,对于零起点的学生非常有利,但是对于已经具有中级水平的学生来说,就是重复学习在大学以前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这无形中就是一种伤害。笔者在这里提出分组教学的方案是在对大一新生等级分类的基础上对教学改革进行的一种尝试。分组教学分为2种形式,①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即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教学;②将基础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中都包含3个等级的学生,以下就这2种情况分别进行实例分析。

  3.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组内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组间因基础的差异拉开等级,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掌握程度制定符合本组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阐述不同组之间的不同教学安排。

  3.1.1零基础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零基础学生的入门级课程,以弥补大学前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欠账”。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制表以及上网等基本日常办公技能。授课方式:16课时理论课,34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起点,主要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和Internet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掌握文字输入、打印设置、制作图表、幻灯片和上网等。要以上机操作课为主,重点培养学生上机动手操作能力。

  3.1.2初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排版、制表以及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数据。授课方式:10课时理论课,30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主要学习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上要高于零基础组。不强求额外增加教材外内容,但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熟练掌握基础软件的前提下,增加EXCEL的函数应用、WORD排版和PowerPoint的实际应用等知识。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

  3.1.3中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娴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可以独立完成办公任务。授课方式:6课时理论课,24课时上机,10课时实训。授课内容:改变原有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复习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讲授教材的时间,可以控制在6课时左右。用24课时的时间,将案例分析、实用技巧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进行系统及全面的讲解,并增加一些具有现代气息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等,以满足学生对更多知识面的渴求。另外,给这些基础较高而且想在计算机领域有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安排10课时的实训课程。在这10课时中,可将学生分组安排在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教务处等部门,以及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单位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在安排零基础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在总课时上多于初级水平组和中级水平组的课时数总量。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和学生都要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课程内容。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就给学生做好工作,鼓励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在课余时间也要多多加强实际动手上机操作的练习。学校的机房要尽可能免费为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上机训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