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建筑学论文 > 正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通用10篇)(第12页)

本文共计319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为高职学生实现人生导师制,导师制一般是为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教师对学生个体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辅导,主要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学术人才。高职学生自信心和奋斗欲不强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为高职学生开展导师制,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实验室能采取多渠道、多手段的方法,丰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创新充分保障学生实验学习时间的机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3.为高职学生创建参加科技竞赛的机会,科技竞赛活动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密切相关,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拓宽知识面,并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和重要举措之一[3],同时又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以科技竞赛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平台。

  4.成立开放性实验室,充分保障学生实验学习时间的机动性,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极大便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5.定期邀请校内外教师以开展学生科技讲坛或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科技动态和前沿知识,活跃校园科技气氛,让学生有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机会,扩大学生的专业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

  参考文献

  杨帅.浅析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09(21):20.

  [2]薛岚.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凌阳单片机课程项目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0(17):26.

  [3]杨帅,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J].科协论坛,2012(2):177—178.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 篇7

  [摘要]机电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章通过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构建了新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建设方案。当然高职机电一体化要想有更好的发展,还需国家政府及企业的支持。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化 课程建设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将“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与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在全球兴起。当前,世界制造业不断向中国东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岗位性需求量日益膨胀,同时国际性的高新技术特别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动态的市场经济要求职业教育动态地适应、积极地调整、主动地服务,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开发适合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社会需求是首要依据,技术进步是关键和基础。科学地选择支撑专业的技术,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达到培养目标。技术的进步也会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这需要相应的专业来满足。因而,寻求社会需求与专业支撑技术的最佳结合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建设专业的首要任务。

  一、机电一体化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装备制造类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表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向数字化、模具化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形成“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支撑机电一体化学科的有机械学,包括机械设计、动态系统分析;控制论,包括经典控制、数字控制、现代控制;电子学,包括微处理机及常规仪器仪表和电机、电器、电力、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包括软件工程、微处理机系统设计。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了教学内容与其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技术方面。企业对控制技术方面的教学要求是能选用成熟的控制器,组成完整的控制系统,对设备进行自动控制。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侧重于系统讲授原理,而产品的应用和选用则较少涉及,课程的设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内容整合度不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