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精选6篇)(第3页)
本文共计213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1.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符合关键期理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理论认为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0-6岁是儿童语言、智力和身体其他器官发育的关键期。”柳因此学前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特殊儿童的发现、鉴别和早期干预的关键时期。例如:“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至四五岁,对于有言语障碍的幼儿来说,错过了这一时期,由于言语运动器官得不到适当的训练,10岁以后就很难再学会讲话了”。而对于有听力障碍的儿童来说,早期干预是听觉言语康复的有效措施,这已为国内外听觉言语康复实践所证明。“美国学者的研宄表明,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的儿童,如果能在学前期就接受诊断和干预,并一直贯彻到他的整个教育过程的话,就能成功的掌握一些技能,并学会处理好自我效能以及学业、社会方面、生理和行为上的困难”。因此,如果能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早发现幼儿的身心障碍并加以恰当的干预,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特殊儿童的发展权利,从而为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助于特殊儿童自身康复。
早期干预的生物学理论基础即器官的用进废退说和功能代偿说表明人的器官的发育完全及功能的完善离不开对其适度的使用,不用则退是器官用进废退说的基本观点,残障儿童大多是由于器官的损伤或功能的丧失所致,但他们其他器官的功能并没有全部丧失,应该通过早期训练这些器官的功能,以使这些残存的功能维持并发展。如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声音感知训练和发音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帮助他们尽早形成完善的语音体系。对视力残疾儿童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生活自理训练,以及定向行走能力的训练,可以帮助视力障碍儿童学会辨别方向和独立行走,从而提高视障儿童的生活能力。但是,如果对0-6岁的特殊儿童采取顺其自然、自由发展的态度,就很有可能使他们残存的功能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同时由于没有适时发展其他器官的代偿作用,从而限制了特殊儿童感知世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特殊儿童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特殊儿童接受完善合理的学前特殊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学前教育可以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开发。“特殊儿童也有着各种发展的潜能,除了认知方面的潜能外,还应包括情意潜能及社会潜能,例如特殊儿童作为社会人如何与别人交往,如何成为心理健康的社会成员。”多元智能理论也为特殊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特殊教育不仅要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克服特殊儿童存在的障碍、缺陷、弱点,还要去发现特殊儿童可能存在的优势智能,充分挖掘这些潜能,通过“扬长”的方式去“补短”。
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特殊儿童不能做什么,还要关注特殊儿童能够做什么,着眼于特殊儿童优势能力的培养,真正实施一种“对症下药”式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观、教育价值观,用全新的发展的理念去看待学生,发现特殊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为幼儿潜能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近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逐渐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多层次服务的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体系。但从各地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来看,我国的16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各类残疾人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数据还显示:在全国残疾人口中,0-14岁的残疾人为387万人,占4.66%;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
据此推算,全国0-6岁的学龄前残疾儿童为141万人,占残疾人口总数的1.7%。[服24)而全国每年新出生的各类残疾儿童还以19.9万人速度增加。如果把其他各种除身体残疾以外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也包含在内,我国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数量是极其惊人的。但是相比如此巨大的特殊需要儿童数量,目前可以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机构数量还远远不能充分满足其需要。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除了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康复比较普及外,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更谈不上通过残健融合接受学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