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化学论文 > 正文

高中化学论文(15篇)(第20页)

239 次下载 24 页 4228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6.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师在高效课堂中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表扬和奖励。实验研究发现,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知识中的不足之处,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生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得到教师的夸奖,会避免再犯同种错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学生整体上的掌握情况,发现自身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更需要教师完善教学计划,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传授农村高中生相关化学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知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郅武强.浅谈高效课堂中导学案的编写与实施效果[J].学周刊,20xx,(36)

  [2]邓冰洁.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小学教学研究,20xx,(11)

  [3]陈明清.新课改下如何进行有效备课[J].新课程(上),20xx,(10)

  [4]周红玉.化学高效课堂的对策与方法[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xx,(08)

高中化学论文13

  摘要

  为了要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文章先阐述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兴趣低两方面问题,再提出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包括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并归纳知识点;实验与生活相结合。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理论结合实践;联系

  生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改革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注重实践。如何有效地推进高中化学实验改革,是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一)重理论,轻实践

  高中阶段化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是普遍现象,教师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注重技巧的记忆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1]。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虽然安排了实验课,但实验并不是高考的考查内容,因此有些学校对于学生实验重视度不高,严重违背了教育部安排学生进行实验的初衷。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形状各异的实验仪器,各种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增加了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部分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时,忽视了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只是让学生观看教师操作实验,并未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导致学生化学实验水平未增长,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加强高中化学实验改革

  实验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创新意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2]。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并能够切身体会一些化学现象的发生原因及过程,有助于学生的深刻记忆。实验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

  (一)学生动手参与实验,并归纳知识点

  在化学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实验的应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及时准确地总结实验原理及化学现象,在此,要求教师把一般的演示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自己主动的探索。例如,学习乙酸乙酯的制备时,正确的顺序是先加入乙醇,然后加浓硫酸,最后放入乙酸。由于学生没有自己动手接触实验过程,很多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对于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加入,如果顺序颠倒会有怎样的后果理解不清楚。在高中化学实验改革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可设计如下具体实验方案。①组织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实验,一组按照正确的顺序加入,另外一组先加乙醇和乙酸,最后加入浓硫酸。②按照规定顺序取等量同规格的药品进行实验,让其充分反应。③收集两组的乙酸乙酯,并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进行洗涤、分液。④测量乙酸乙酯的体积,对比两组得到的乙酸乙酯体积的大小。⑤对比发现,前者的产率更高,学生总结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两小组学生交流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观察到的现象。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行得出合理的解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参与实验可近距离感受实验的过程,对比实验会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一些现象,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