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硕士毕业论文中学作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第2页)

本文共计49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人文精神在历史上已经体现为进步,也就是说,可以理解成年人文化在反对人文主义方面取得了进步,也可以体现为后世对前朝人文主义的批判。人文精神往往体现在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潮中。以人文主义为例,它是西方人熟悉的名词。西方的“人文”不同于中国的“人文”,相反的是“神性写作”。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为了追求“平等”、“人权”、“民主”和“独立”,启蒙者继续以上帝的名义攻击神权政治,最终获得了人类的解放。人文主义开始流行。

  自古以来,教育就被视为向后代传授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手段。除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中国和西方的教育是为了教育后代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人是一种人文修养。因此,作文教学是人性化的。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作文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2)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解释的?20xx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①,在《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工具性注重语文课程的实践功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课程的实践特色。人文主义关注语文课程在影响学生思想感情方面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特征。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理解,除了课程本身固有的特点之外,我们还需要理解和学习,工具性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人文性是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包括上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

  (三)人文育儿

  人文育儿可以理解为师生共同努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收人文学科的人文特征,使学生具备基本人文素质,形成做人的基本人文素质。具体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将人文素养融入课程和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设计和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安排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最后,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了研究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人文培养,我们需要结合作文教学的特点,深入作文教学的内容,探索培养的人文因素,纠正学生在向学生输出“心理词汇”的过程中背离人文精神的不良倾向,让学生一方面不断提高作文能力,另一方面不要忘记作文与人的统一。

  具体来说,作文教学的人性化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可以理解为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对真实情感的表达,体现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道德情操。这里的“教学主体”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表达”也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另一层是学生的书面表达。因此,作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一方面,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自身的人文素质展示或人文关怀,直接激发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一种传统的培养方式。而后者——如何教学生写出富有人文光辉的作文,使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够体现强烈的人文素质,是我们探究的另一个焦点。

  二。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10-17

  (一)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人文科学..............................10-14

  (二)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人文科学..............................14-17

  3。..............................17-22

  (1)个性和.............................17-18[/比尔/] (2)追求和审视美.............................18-19

  (3)学习兴趣和情感................................19

  (4)人格智慧与创造..............................19-21

  (5)民族精神和................21-22

  (6)时代精神和人民精神.............................22

  4。人文主义的..................22-31

  (1)继续前进。从…的先进经验中求学................22-23

  (2)学会做人,回归真实..............................23-24

  (3)把握学生心理,趣味教学................24-25

  (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25-26

  (5)遵循认知规则,循序渐进................................26-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