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谈网络诗歌的特点与发展(第3页)

本文共计70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走过百年发展历史的现代汉诗,虽然遭遇种种艰难险阻,却也已然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抒情话语传统。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为现代汉诗的语言、形式等诗艺命题寻求新增长点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譬如,近年出现的“截句”写作现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一颇具意味的诗歌新形式,吸引了不少诗人的积极参与。关于“截句”写作,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者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出尖锐的否定声音。“截句”写作可以视为现代汉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有益尝试,而关于其成或败的评判,显然不宜过早地得出某种武断之论,应更包容此种诗歌写作实践,给予更多的观察时间。

  由于自身具备的某种天然文类优势,现代汉诗的先锋性必定与移动互联时代的异质性和芜杂性产生激烈碰撞,从而生发出奇特而绚烂的艺术火花。至于这种碰撞能否最终修成网络诗歌的正果,需要更为丰富的写作实践和更长时段的文类历史的验证。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诗歌对于时代精神的反映,不能流于一种标语口号式的简单图解和空泛表达,而是要经由纷繁多姿的诗歌作品,充分落实到现代汉诗写作生动的语言实践和鲜活的艺术想象中,也充分落实到汉语文学话语体系的文化自信中,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文学的新收获。

  网络诗歌要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为底子

  网络诗歌是现代汉诗最鲜活的写作实践,它首先对接的是现代汉诗一百多年来形成的抒情“小传统”,以此为背景展开当下的艺术探索。然而这还远远不够,网络诗歌写作应该寻求一种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从纵向来看,网络诗歌应主动追根溯源,努力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并成为这一深厚传统在新时代不断延伸和生长的'新质;而从横向来看,网络诗歌应不断拓展自身的数字人文美学疆域,在观照、想象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实践中,不断锻打、提炼现代汉语的诗性特质。二者相互生发、相得益彰,方能构筑起网络诗歌写作的坚实艺术根基。

  网络诗歌写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包括现代汉诗艺术传统在内的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抽象存在,而是仍然流淌在我们语言和文学中的精神血脉,也应该流进当下的网络诗歌作品之中。对于任何一位有自觉的艺术追求的诗人而言,母语文学深厚的抒情传统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网络诗歌写作自然也不例外。

  以当下诗坛为例,不少曾经以叛逆姿态刻意疏离古典诗歌传统的诗人,近年都不约而同地回望、重释古典诗歌经典,并以之作为推进自身诗歌写作的新动力。他们这种通过向古典诗歌传统致敬而获得内在写作动力的做法,显然值得网络诗歌写作者借鉴。当然,这里所说的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不是简单的“复古”或“拟古”,而是一种汲古为新,即经由当代人的想象与再造,让最具活力的传统因子真正内化为网络诗歌作品的新血肉。

  与此同时,网络诗歌写作者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应有一种当代视角,即以数字人文视野和互联网思维对之进行一种重新观照,才可能收获更多对于既有传统的新认识和新发现。

  譬如,2017年,一批软件工程师倾心打造了一个所谓“人工智能诗人”,人物角色被设定为“少女诗人”,被命名为“小冰”,并推出其诗歌作品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对于网络诗歌而言,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小冰的诗,很多读者可能不以为意,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由计算机程序编码而产生的、缺乏情感温度的文字游戏。事实上,小冰的这些诗作的产生过程大致如下:软件工程师们先从徐志摩、戴望舒、林徽因、李金发等现代诗人的代表作中抽取出经典意象,再通过计算机程序重新组合成一首“诗”。且不论这些“诗”的艺术效果如何,其生产方式的人工智能性和数字人文意味,都为网络诗歌写作带来丰富的启示,值得网络诗歌写作者加以推敲和玩味。

  浅谈网络诗歌的特点与发展(第3页) 篇3

  一、网络诗歌的界定

  要讨论网络诗歌,首先要弄清楚网络诗歌到底指什么。网络作为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本而存在的一种新的物质媒介,给人类的文化传承带来了不容置疑的影响。一直以来,关于网络诗歌的论争不断,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