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诗歌的特点与发展(第2页)
本文共计70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浅谈网络诗歌的特点与发展(第2页) 篇2
网络诗歌要有经典作品和代表性诗人
现代汉诗和网络的最初相遇,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发生背景是第一代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的逐渐普及。网络诗歌最早的存在形态主要体现为一种诗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即诗歌作者把在线下创作完成的诗歌作品上传到诗歌论坛或诗歌网站,以期获得某种展示和交流的效果。诗歌论坛上的即时交流和诗歌网站评论区的便捷互动,是一种迥异于传统文学纸媒交流模式的话语景观,激活了诗歌写作者的创作热情和阅读者的欣赏兴趣。
人工智能写诗为网络诗歌写作带来丰富启示,值得网络诗歌写作者加以推敲和玩味。
后来随着各大网站推出个人博客业务,诗人们纷纷开设自己的个人博客账号,诗歌博客一时蔚为风潮。与之前的诗歌论坛和诗歌网站相比,诗歌博客能更及时、更集中地展示博主的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也变得更为有效,也能获得一种更高的显示度,因而受到不少诗歌作者的青睐。
智能手机的兴起,标志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诗歌的写作、阅读和传播因此获得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移动互联网特有的高度沉浸式和个性化设计,传统媒体编辑作为审核者的角色定位的新转变,都有力地推动着诗歌自媒体的飞速发展,让现代汉诗的艺术想象和写作实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
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近年来微信平台中诗歌群和诗歌公众号的井喷式增长与扩张。不难发现,这些创办者发起的诗歌群和诗歌公众号,为诗歌写作者和读者构建一个展示作品、表达观点、传播讯息的网络话语平台,同时仍保留着与其他微信群相同的基本社交功能。这种交互性和混杂性特征,使诗歌微信群和诗歌公众号既迥异于传统纸质刊物的单向度、平面化的阅读方式,也不同于第一代互联网比较纯粹的诗歌论坛以文字阅读为主的网络交流模式。诗歌微信群和诗歌公众号的阅读是多向互动、立体交流的,往往带有某种超文本的复杂意味。
上文所述,基本都是从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的角度,来考察网络诗歌和移动互联网的关系。这个关系其实只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外部问题。笔者更想着力关注的,是网络诗歌作为一种写作类型的艺术内涵建设诸方面的问题,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生产出更多经典作品,涌现出更多代表性诗人,以此来支撑网络诗歌的美学合法性。
就笔者的阅读视野所及,网络诗歌迄今为止仍鲜有突出艺术价值和鲜明个性特征的经典作品,真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更是付之阙如。我们期待更多的成熟诗人进行适当的转向,参与到网络诗歌写作中,创作出一批经典作品;我们更期待那些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的诗歌写作者能深度介入到网络诗歌写作中,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互联网想象力,创造出经典之作,进而成为能够真正推进网络诗歌发展的代表性诗人。
网络诗歌要敏锐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气象
移动互联网普及带来的一个越发突出的后果,就是阅读的浅显化和碎片化。与之相呼应,网络诗歌写作中也出现了“段子化”“口水化”等诸多问题。对于一个自觉自为的网络诗歌写作者而言,不仅要全心投入到网络诗歌的文类建设中,也要具备一种担当精神,以自身的创作回应当下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背景下的当下世界,为诗人想象时代的方式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现代汉诗的语言、形式等议题遭遇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现代汉诗的文类先锋性特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有所砥砺还是受到阻滞?当然,移动互联网毕竟还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事物,它对世界的深刻影响也需要更长时间段的观察,但关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不仅是网络诗歌研究者需要关注的议题,也是网络诗歌写作者必须直面的现实。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世道人心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经由一个狭窄的手机屏幕与外部世界发生物质乃至精神的复杂关联,我们的情感和心灵的质地正在悄悄地被改变。这种或隐或显的改变应被敏感多思的诗人发现、捕捉,并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呈现在他们的网络诗歌作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