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谈中国酒文化(第5页)

373 次下载 6 页 918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尼采语)。酒神精神张扬个性,激发精神自由。中国是个“存天理,灭人欲”的国度,倘若没有酒的滋养刺激,不知道要沉闷多少。倘若没有酒的刺激和味觉的牵引,有些传诸百代的好诗好画好字的“神来之笔”,也许永远不会降临。迷狂状态下才会涌现的灵感妙语,如同“潘多拉盒子”里的“希望”,没有酒的刺激,它将被关闭在无意识的深沉结构之中,永无出头之日。

  倘若没有酒,屈原也不会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从相对的角度来说,其实这话也可以说成是“众人皆醒我独醉”,否则他也不会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为国而“醉”!假使没有酒,性嗜酒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如何能写出?真不知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他,外加抚养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多少酒喝,也许《饮酒》诗里的“酒”只能是掺了水的酒了。老杜的酒量估计也不错,好友卫八来访,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喷香的黄粱米饭,而且开怀畅饮,“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如若没有酒,“买花载酒”的柳三变也许就写不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就发不出“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慨叹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让须眉,“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她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

  诗人中喝酒名气最大的当属李白了,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酒神的精神。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包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压榨出大半壶的高粱酒来。诗人们为什么喜欢酒呢?难道是因为黄酒的风味醇厚、鲜甜甘美、香气浓郁;白酒的芳香浓郁、绵柔甘冽、回味悠长么?我看不尽然。总有些什么独特之内涵在酒之中、在酒之外的。酒香飘起来了,是形的消隐,还是韵的升华呢?

  对诗歌来说,酒可以刺激神经,可以把诗人带入一种摈除世俗纷扰和功利烦扰的迷狂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正是灵感爆发的契机,所谓“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恐怕这是诗人喜欢饮酒的一大缘故。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蒙头而睡,醒来后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借得灵机,写下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起笔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李白当年奉诏书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写的。

  酒对诗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浇去心中的块垒, 起到“移情”之效;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乡野鄙夫酒喝多了可以发泄到妻儿的身上,可诗人呢?诗人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难于摆脱世俗的得失厉害,因而创造力必然受到束缚压抑。酒酣耳热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精神的超越。他敢说敢写,敢哭敢笑,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创造力由此获得解放。从“听天由命”到“形而上的慰藉”,作为本体的生命意志的性质变了,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南朝的刘勰赞同司马迁的“发愤为诗”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身世不幸的写出的文章称为“蚌病成珠”。“病”泛指精神和肉体的不快。酒却能使诗人的“怨怒”转移,酒可以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杜甫的〈〈醉时歌〉〉通篇写一“醉”字,醉酒、醉语、醉态、醉诗。但又是醒时拟醉,醉而益醒,故而令人闻之惨怆。虽然是书赠郑虔,却字里行间渗透诗人的泪血。神情摇曳,读之使人至痛至悲,一股辛酸的酒味扑鼻而至,仿佛看见了子美似醒似醉,忧愤移情于酒。其实,不醒如何痛楚,如何醉饮;不醉又如何将那一腔不平尽发笔端呢?

  酒可以给人以情感的慰藉,激发亲朋故友间的温馨与欢乐。刘伶的《酒德颂》、杜甫的《客至》、白居易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李白的《客中作》都是用酒酿出来的。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酿的米酒,温暖的火炉,在冬日的傍晚,更显出对朋友的热忱。想来刘十九的酒量有限,“能饮一杯无”的邀请表达出对友人的亲切随和;杜甫初到成都无亲无故,忽然有崔县令来访,自然十分高兴,“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为家中清贫只好用陈酒招待客人表示歉意。唐朝的诗人招待亲朋故友,喜饮新酒,不像现在的人以老酒为贵。但无论新酒陈酒,难得的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热情、平等、友爱的精神。酒在这里起到交流的作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