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提纲 > 正文

毕业论文提纲(范文)(第6页)

本文共计159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选题。新闻学专业于撰写学士论文前的一学期,预先将经过学院审核认定的选题印发学生参考、选择,确定选题并编写论文任务书,提出论文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符合选题原则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自己提出或变更论文题目,尤其鼓励学生在毕业实习或其它社会实践环节中,根据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与实践单位负责人、指导教师共同协商,确定或变更选题。但是,必须经过学院认定后,办理必要的手续,方可认定。原则上,每位指导教师每年所指导的毕业论文选题应有所不同。

  2.论文调研。选题确定后,在规定的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时间内,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收集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已有的成果,了解实习单位和其他单位已有的做法及其效果,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3.编写论文提纲。编写提纲就是要理清思路,形成论文的逻辑体系和框架结构,明确选题的主要层次和论述重点,并经指导教师审阅确定。

  4.撰写初稿。依照确定的论文提纲,写出论文初稿。并就论文的题目、论点、结构、所选材料、段落和句子仔细推敲、修改、充实和提高。尤其要注意科学性和适应性的比较和取舍。

  5.论文定稿。论文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后,应依照指导教师的意见,进一步对论文中的内容进行补充、删改、调整和变换。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几易其稿,使文章脉络清晰、主次分明,更具说服力。再经指导教师同意方可定稿。定稿后的论文必须用计算机打印,然后递交指导教师审阅。

  6.答辩。

  毕业论文提纲(范文)(第6页) 篇8

  摘要 6-7

  Abstract 7-8

  第一章 绪论 11-19

  1.1 课题来源 11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3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6

  1.3.1 土壤压实对作物影响 13

  1.3.2 数字图像处理 13-14

  1.3.3 虚拟植物 14-16

  1.4 本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 16-18

  1.4.1 研究内容 16-17

  1.4.2 技术路线 17-18

  1.5 本章小结 18-19

  第二章 试验方案设计 19-29

  2.1 土钵容重标定 19-25

  2.1.1 压实装置设计 19-20

  2.1.2 容重标定 20-25

  2.2 栽培与管理方法 25-26

  2.3 数据采集方案 26-28

  2.3.1 原位观测数据获取 26-27

  2.3.2 破坏性采样测量数据获取 27-28

  2.4 本章小结 28-29

  第三章 基于图像分析的陆稻形态特征获取方法研究 29-42

  3.1 植物图像获取 30-31

  3.2 图像增强 31-32

  3.2.1 图像平滑 31-32

  3.2.2 图像锐化 32

  3.3 图像分割 32-37

  3.3.1 阈值分割法 33-34

  3.3.2 数学形态学运算 34-37

  3.3.3 连通域检测算法 37

  3.4 植物特征提取的研究 37-41

  3.4.1 图像标识 38-39

  3.4.2 基于像素统计的面积计算 39-40

  3.4.3 基于最小外界矩形理论的叶片长宽测量算法 40-41

  3.5 本章小结 41-42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42-47

  4.1 土壤压实对陆稻地上部分的影响 42-43

  4.2 土壤压实对陆稻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 43-45

  4.3 陆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相关性分析 45-46

  4.4 结论 46-47

  第五章 陆稻植株的三维建模 47-53

  5.1 陆稻的生长机模型 48-51

  5.1.1 陆稻根系的生长机模型 48-51

  5.1.2. 陆稻茎秆、叶片的生长机模型 51

  5.2 陆稻可视化模型 51-52

  5.2.1. 陆稻根系可视化模型 51-52

  5.2.2 陆稻茎秆、叶片的可视化模型 52

  5.3 本章小结 52-53

  第六章 陆稻模拟系统的实现与程序设计 53-67

  6.1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简介 53-54

  6.2 开发环境搭建 54-57

  6.3 系统实观 57-64

  6.3.1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57-58

  6.3.2 生长机的模块 58-60

  6.3.3 可视化模块 60-61

  6.3.4 形态学参数统计模块 61-62

  6.3.5 坐标变换模块 62-63

  6.3.6 系统模拟界面 63-64

  6.4 仿真结果及分析 64-66

  6.5 本章小结 66-67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67-69

  致谢 69-70

  参考文献 70-74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及工作情况 74-7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