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毕业论文14篇(第5页)
本文共计423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用药前尽可能做到细菌培养和常规药敏实验
病情严重时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者;病情 反复发作或转为慢性感染者如痢疾和肾盂肾炎等,以上情况最好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药敏结果是选择抗菌药的“指南针”,要遏止抗菌药的滥用,就必须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对临床择药的指导意义。在使用抗菌药时,应尽量用敏感药物和窄谱抗菌药,要消除越新越贵的抗菌药疗效越好的观念。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后应立即停用原用抗菌药,改用万古霉素或甲硝唑,并使用双杆菌及嗜酸性乳杆菌等以培植正常肠道细菌。
3.严格控制预防用药
在外科领域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主要指征为:风湿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后;结肠手术前后;拔牙或感染病灶手术切除前后等。清洁无菌手术尽可能不预防用第一文库网药,若手术时间较长或术中发现感染因素存在时,可术中给药,术后加用3-4次即可,最好用杀菌剂。目前认为手术前0.5-1h给药效果最好,用药时间过早,手术时往往组织中抗菌药物已消除,达不到预防术后感染的作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预防用药绝对不能代替无菌操作原则。反对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用药种类过多、治疗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或不足、联用率过高及盲目选择贵、新抗菌药物。
4.注意溶媒的选择
具抑菌性质的药物常要求在体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以维持其作用,繁殖期杀菌性药物则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高血药浓度以发挥杀菌作用。青霉素的最佳溶媒是0.9%氯化钠注射液(PH值为4.7-7.00)。由于抗菌药的后效应,青霉素1日给药1次也有效,在给药总量相等时,1日给药1次可减少给药次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机会和降低医疗费用。抗生素的后效应(PAE)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PAE反映了抗生素在消除后仍可使细菌受到一定时间的抑制,可减少给药次数、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的泛滥。输注氨卞西林等抗生素时最适宜的溶媒是0.9%氯化钠注射液,最适宜的液体量是50-100ml, 并于短时间内输注完毕。
5.注意患者的病理生理情况
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尽量不选用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B、万古霉素、一二代头孢菌素 ,必须选用时要调整给药方案,如庆大霉素,用于肾功能严重不全的病人时,半衰期可长达24h(正常肾功能病人约为2-3h),故必须延长给药间隔,以避免蓄积中毒。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对免疫功能低下者选择抗菌药物要遵循应用杀菌剂、足量和静脉给药等原则。
6.抗菌药物致伪膜性肠炎
正常人肠道内存在大量的大肠杆菌,它们在肠道内完成消化食物的重要任务和保护肠黏膜的重要作用,当滥用抗菌药时,除杀死致病菌菌外,也杀死了大量的正常大肠杆菌,破坏正常细菌的分布,导致难辨梭状杆菌乘机滋生,并产生大量毒素,发生二重感染,引起严重的伪膜性肠炎,出现腹泻和发热,此时如继续使用原抗菌药,严重时则可导致死亡。
7.防止抗菌药物致真菌感染
滥用抗生素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抗生素主要起的是祛邪的作用,但必须通过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才能发挥作用。我国专家提出了“用微生态疗法防治疾病”的观点。而此疗法则是通过扶持生理性微生物调整和改善人体微生态的内环境,促进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和抵抗力而获得防治疾病的效果。同时,要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普及医学科学知识,
使人们树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科学观念。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目前以至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医疗工作的一大主题。滥用和频繁换用抗菌药可使机体生态平衡失调,致真菌过度生长。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由于具有超广谱的抗菌活性,可使真菌成为优势菌极易引起深部真菌感染,一般其疗程在3-5d,应注意监测二重感染的发生,停药后及时用抗真菌药并补充微生物制剂。广谱抗真菌药物可减少肠内敏感细菌的数量, 导致正常栖生的真菌和耐药菌增多,停药后,虽然敏感菌又重新定植,但因需氧肠杆菌的生长快于代谢缓慢的厌氧菌,这种不平衡易导致菌群失调,建议停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之前24-36h先停用抗厌氧杆菌药物,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避免菌群失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