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传播研究论文(第2页)

37 次下载 7 页 11740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5.引发全民大讨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这次假新闻的传播,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婚恋的、春节的、贫富差距的、道德的、理智的、上海人、江西人、城里人、农村人、春运交通……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给大众贴上农村人、城里人等标签,是我们在消费这种人群的一种表现,无形无心中对他们造成了一种伤害,割裂了社会,扰乱了社会秩序,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二、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纵观此次假新闻的传播过程,可以将假新闻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归纳于以下几点:

  1.新媒体的发展不成熟,亟待规范和整治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异常加快,网民数量达到6.68亿,手机网民达到5.94亿,③微信用户量突破6.5亿,百度贴吧拥有6亿用户注册,社交网络越来越活跃。但是新媒体的监管并没有跟上,虽然在2014年8月7日,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简称“微信十条”,但是主要是针对微信公共号服务采取的管理规定,对于微信其他的服务以及微博、贴吧等等社交网站,却没有过多约束。

  2.传统媒体追求时效性,把关人角色缺失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传统媒体纷纷进行媒体融合,对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新闻内容的把关。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报道的内容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和流程,一直被称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但是在这次假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对其传播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不得不说是传统媒体的一个缺失。

  3.网民的媒介素养不一,有待提升公民拥有话语权固然是好事,但是拥有话语权不等于所有的公民拥有正确使用话语权的能力。这次假新闻的发起者就是为了宣泄自己不满的情绪而随意编造的内容,或者有些假新闻、谣言是为了发泄社会压力。这是他们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有待日后的学习提升。

  三、新媒体环境的假新闻该如何规避

  在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的广泛传播是社交网站、报纸、电视台、广播、自媒体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所以,假新闻的规避也需要多个方面共同的努力。

  首先,立法机构要加强新媒体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新媒体这几年的发展迅速,而相关层面的监管机制并没有跟上,为假新闻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新媒体不是法外之地,不可任由网民随意的发表谣言,扰乱社会秩序,要让任何人为这种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其次,新媒体要加强对假新闻、谣言预警机制的建构。新媒体要对谣言、假新闻发生时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出容易产生谣言的条件,然后对此类内容进行重点的监控。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时效性强的优势,及时对虚假内容进行辟谣,避免谣言长时间宣传下去,让信息的透明止住假新闻的传播。

  第三,传统媒体要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提高传媒素养,做好“把关人”。传统媒体要在坚持原有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制高点上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切不可一味的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忽视了对新闻来源的审查和把关。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这是新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生存之本,应好好发挥而不是减弱或丢失。

  最后,对于千千万万的新媒体用户而言,我们应该逐步提高自己的辨别谣言、假新闻的能力,对于那些扰乱社会秩序内容审慎处理,做到不轻信、不转发,让谣言止步于无人关注。

  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假新闻的规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虽然会比以前更为艰巨,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新媒体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使社会更加和谐。

  新媒体环境下假新闻传播研究论文(第2页) 篇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媒体形式也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这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媒体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信息技术等进行传递信息的载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本文主要就新媒体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的传播变化和发展策略进行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使得人们对报纸新闻的传播变化和发展趋势有更深的认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