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诗经》中丰富的妇女形象论文(第2页)
456 次下载 2 页 284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王风·君子于役 》第一章开头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开门见山地点出女主人公的丈夫行役在外,杳无音讯。 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愁思焦念, 自然涌上心头。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 ”太阳落山,鸡进窝,养牛归圈,鸡羊牛都有个归宿,他这会儿漂泊在哪里呢? 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能免得了饥渴么?“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牵挂而柔肠寸断呢? 这种相思之情,不只是源于个人的寂寞, 而更是基于生活的苦难;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更多还是担心对方的命运。 所以,这种情感是更深厚更朴实的。
四、情意绵长的思妇形象
《唐·葛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 诗中首先以“葛”之依附于“楚”,暗喻男女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极为贴切巧妙。 而“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又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和凄惨的气氛。 “谁与? 独处! ”
“谁与? 独息! ”“谁与? 独旦! ”这些简洁的问答,把爱人去世后女主人公的孤独与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女主人公用“角枕”、“锦衾”的绚丽生辉、光彩夺目与枕上衾下的一具尸骨作鲜明对照,来表达思妇无限的心酸与哀痛。“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的反复吟唱,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死者的思念是何等情重绵长。 最后,以“百岁之後,归於其居”、“百岁之後,归於其室”表达思妇愿百岁之后与丈夫同穴的决心,透出妻子那份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坚贞。
总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和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在《诗经》的总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关于妇女生活和情感的,可以自豪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关注女性命运和情感的作品,对女性命运的描写,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对《诗经》中女性形象和命运的关注,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而且对今天女性解放、追求自我、追求独立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沈泽宜.诗经新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 褚斌杰.诗经全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 余冠英.诗经与楚辞精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6] 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7] 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
红海行动的教育意义作文(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