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美论文(精选5篇)(第3页)
本文共计2055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这几句用兰、蕙、度蘅与方芷喻指贤能的臣子,而用众芳来比喻那些奸臣小人。这正是虚实结合的典范,虚写花,实写人,使得文章虚实结合,增加了含蓄的意境美。其实在《红楼梦》中虚实结合的写法很多,甚至很多主人公比如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隐喻在诗歌中,这不仅使作品更加优美典雅,也增加了文章的意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同样如此。“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在同友人话别,劝说朋友再喝一杯酒,因为向西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这种感慨和对朋友的无限关怀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到了想象中的漫天黄沙、举目无亲的塞外边陲。那种离乡背井,艰苦征战,存亡未卜的伤感油然而生。一杯送别的酒带给我们读者的是想象中的边陲生活,硝烟弥漫的生死战场,这正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所不懈追求的艺术特色。
(四)境生象外和意境的图画美
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境生于象外”,简单点说就是,意境是由所描写的事物构建的但又产生于事物之外。意境可以远远地望见,却不可以放在眼睛之前细细把玩,所谓的可望而不可即焉。这其实就是意境造就的一种朦胧的美。
也就是说,在创设意境时不能把所有的景物事件都如实地描绘出来。
意境能带给人美感,还在于它通过意象或者意象的组合给读者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图画。比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里面的优秀典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在立意上并没有什么新鲜独到之处,它表现的也不过是早已被人们吟唱过的游子悲秋怀乡的主题。但这首小诗之所以历来被奉为经典佳作,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的意境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组成第一个画面:枯萎的藤――衰朽;古老的树――衰弱;昏昏沉沉的乌鸦―无精神,这个画面给人一种肃穆、凄婉的美。
“小桥流水人家”是第二个画面。弯弯的小桥是那么荒凉,山间的小溪是清冷的、暮色中的农家又是孤独的,整幅画面寂寞又荒凉,表现了远在异地他乡的游子的孤苦伶仃。
“古道西风瘦马”为第三个画面。只见泥泞的古道,萧杀的秋风,还有那匹瘦弱的马都是游子的写照,他精神不振,极端落魄,被病魔和至秋难归的乡情折磨得身心俱疲。
“夕阳西下”是第四个画面。其有黄昏日暮的意味,表现的是游子病魔缠身又无家可归的沉重、没落,是衰飒的意象。
这几幅图画一层层推进,展现的都是凄婉、荒凉、寂寞的画面,和当时诗人的心境完全融合在一起,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凄婉凄切,不愧是一首经典之作。
四、结语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美源远而流长。它通过有限表示无限,有形表示无形,实境表示虚境,使得作品更加曲折优美,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丰富的空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的特征。
注释:
①②③周维.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刍议[J].读与写杂志,2009(12),123.
参考文献:
[1]周维.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刍议[J].读与写杂志,2009(12).
[2]杨勇,胡家全.论《红楼梦》的意境美[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美论文2
摘要:
总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体系。各文体的实践性学习各成体系:既有分散进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又有相对独立、承担多项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关键词: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
一、诗歌部分
作为广义的概念,诗歌在中国古代涵盖了古诗、词、曲、民歌等内容。从认知、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来说,古诗、词、曲的实现途径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设计了三个实践教学目标:识记、背诵名篇;理解、鉴赏古诗;对古诗进行文本解读、设计教学方案并付诸实践。下面依次谈谈具体操作。


化学分析仪器在环保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陶瓷原材料检测方面的应用及举例
秦腔的来源和发展
HACMP的历史和发展
象棋的变化和发展
试析我国内衣的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EDA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IP在EDA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中的意义
探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论文
EDA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电子采购的应用和发展
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论文
浅谈塑木材料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的论文
相变材料对轻质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改善论文
材料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材料成本优化研究论文
浅析影视动画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论文
高分子材料简历模板
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
浅析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