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美论文(精选5篇)(第6页)

本文共计2055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苏轼旷达词风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我国词学的发展。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将为后人提供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以苏轼的旷达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旷达词风的表现,继而从整体上了解了苏轼的性情、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史。

  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理论依据,技术路线)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阅读法,认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关内容,研读苏轼的传记和词作,通过对其词作地细读,发现苏轼本人性格率真、胸襟旷达,而其词作则是通体透着一种清远旷达之气。然后结合前人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理论,对苏轼词作的旷达之气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本论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学史探究、词作细读、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

  理论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史及文学理论的相关内容

  四、研究计划

  20XX年1—2月:确定论文选题,并认真阅读作品。

  20XX年3月:按照老师要求,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20XX年4月中旬以前:完成提纲,请老师帮助修改,提出修改意见。

  20XX年4月中旬下: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5月中旬以前:完成论文初稿,请老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

  20XX年5月下旬:修改初稿。

  20XX年6月初:完成论文二稿,请老师提出意见,并修改。

  20XX年6月上旬:定稿,打印,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M],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2]《中国文学史》[M],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3]《苏东坡传》[M],林语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4]《苏轼评传》[M],曾枣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5]《文人的理想品格:从陶渊明到苏轼》[M],张亚新著,济南出版社,2000年6月

  [6]《苏轼传》[M],王水照著,天津人民出版,2008年1月14

  [7]《苏东坡:旷达人生》[M],范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8]《寄悲慨于雄放飘逸之外寓旷远于清丽婉曲之中—苏轼词风之我见》[J],曲景毅,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04年2月

  [9]《旷达飘逸,物我两忘—论苏轼由儒入道,由道入禅的心路历程》[J],杨建跃,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第4卷第二期,2004年6月

  [10]《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词作看其人生态度》[J],赵爱梅,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

  [11]《浅谈苏轼词作的旷达情怀》[J]茹剑飞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讲师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美论文4

  摘要:中国古代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与“再次立言”、“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章可立身、以幻为真与声律传文等。这些文学传播思想大都是一些与文学传播有关的意见、主张或观点,而不是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或理论。同时,上述文学传播思想在中国古代还不仅仅是以理论表述的形式发表,还有一些是通过某些文学创作的倾向或致力方向体现出来。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文学传播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文学传播;传播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不但体现出多样性传播方式和传播类型,也形成和体现出许多文学传播思想或观点。这里所谓的传播思想主要指鼓励、强调、号召,以及推动或扩展文学传播的意见、观点、主张,另外,有些关于文学推介、文学互动的观点和态度也属于文学传播思想的范畴。古代中国的文学传播,因为一些文学传播思想的推动或作用,无论是原创的文学还是已存的文学,其传播都会得以或加速、或扩大、或深化、或久远的实现。从传播学立场考察,文学传播思想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还是在外国文学发展史上,都有很多的体现,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中尤为集中和突出。易言之,中国古代文学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或体现出明确的文学传播思想。下面我们择要进行归纳、提示和说明,并加以特定的评价与揭示。应该说明的是,从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追溯,较早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是一些与文学传播有关的意见、主张或观点,而不是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或理论架构。同时,有些文学传播思想还不是以理论表述的形式发表,而是通过某些文学创作的倾向或致力方向体现出来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