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优秀论文(通用7篇)(第17页)
121 次下载 18 页 3045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但文章风格却洒脱、飘逸、如入仙境一般,美伦美奂。
庄子用大量寓言来形象说明深刻的人生哲理,所用寓言形象生动、新颖别致。
不仅如此,文笔纵横驰骋,真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有人评价庄子其人其文“先秦诸子莫能先也”并不为过也。
《逍遥游》这篇千载妙文,没有一般文章的严谨结构,抛开先秦散文语言的娓娓道来,极尽作者挥洒自如、自由随意的文风和性格。
清代人林云铭曾这样评价《逍遥游》: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1]《逍遥游》当之无愧算得上是古代散文中一道奇异的风景。
五、审美心胸的旷达自然,物我两忘
庄子把他心中的“自然之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法则加以推崇,并把它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
庄子认为: 要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只有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做到,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能达到“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这也即庄子所追求的“物我两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蜩和学鸠,从大知至小知,都是有所依靠和凭借,也就是说主体无法抵制对物的依赖性,那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摈弃功利观念,从人的各种患得患失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己、无功、无名”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非凡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逍遥游”,就必然先要进入“无己、无功、无名”的三无境界,当然,仅仅摈弃人与物的世界以至人的生死都是不彻底的,庄子还剔除否定了人的思想意识,即他所说的“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境界,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虚而待物”物我两忘。
人们要从七情六欲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从对利害和功名的患得患失中超脱出来,从对生与死的迷茫中摆脱出来,这样死生的界限没有了,也就最终实现了庄子心目中的“自然之道”,从而真正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六、审美理想的简单质朴,自然之美
《逍遥游》中庄子的“小大之辨”的思想,也在向我们展示出一种“自然之美”的审美理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树立起一种非同一般的审美观和审美哲学。
在《逍遥游》一文中,那种“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自由、潇洒的状态,其实就是自然之美的真正体现,环境是自然的,遨游于其中的人更有一种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蕴含着内在生命、生气之生机,它孕育着万物,承载着万灵,它欣欣向荣,有着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生命力。
庄子曾这样说过:“天地有大美而言,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在庄子的内心一直有这样的观点: 最美的境界就是不受任何拘束,既包括物质世界又涵盖精神世界的无拘无束,也即纯自然的境界———自然之美。
庄子一直主张自然之美,主张素淡自然、清静无为。
一切人为的、违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对“天地之美”亦即“自然之美”的颠覆和破坏。
因此,庄子认为,就自然界而言,《逍遥游》中的鲲和鹏,有待于风,缺乏自然之美。
就人文世界而论,《逍遥游》中小到蜩与学鸠,大到鲲和鹏,从朝菌、惠姑到南冥、大椿,再到“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他们都为物质所依,为名利所绊,达不到自然美的状态。
即使宋荣子和列子这样的大智和大彻大悟之人,庄子仍然认为他们有所待,没有自然之美。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
红海行动的教育意义作文(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