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优秀论文(通用7篇)(第16页)
121 次下载 18 页 3045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这样自由挥洒的形容和描写充分调动起读者的视觉神经,不仅有力表达出了庄子心中的哲学理想,而且又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兴中有比,为“逍遥游”蓄势
庄子在文中把“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以及小、大之间辩证思想写得深刻而厚实,而且用到了比兴手法。
先写水和舟,得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之结论。
其实是为了说明: 大鹏的高飞万里,是“有所待”,靠的是高空的大风,仍然是外力作用使然,没有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所极力追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后文中,庄子又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叙述了蜩和学鸠的不知天高地厚,它们嘲笑鹏。
蜩、学鸠从来没有认识到自己思想的狭隘和形体的渺小,还洋洋自得,它们不知天高地厚地嘲笑鹏,恰恰反衬出蜩和学鸠的可怜和可笑,揭示了“小知不及大知”的深刻道理。
文中的“朝菌”、“蛄”、“冥灵”、“椿”等的比喻,则揭示了“小年不及大年”的哲理。
运用比兴手法,意在表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均没有实现真正的“逍遥游”。
文中从“汤之问棘也是已”至“此小大之辩也”,假借古人之语,又一次形象描绘了鲲和鹏的神奇莫测与变幻无穷,以及大鹏展翅高飞的雄奇壮观之画面,也描写了蜩和学鸠对鹏的嘲笑。
这段描写,字面上与上文有明显重复之处,这恰恰是庄子的看似无意之有意之笔。
三、巧用卮言,随意变化
《逍遥游》中用到很多的卮言,卮言,简言之———随意变化之语。
文中卮言随处可见,这很符合庄子的自然随意之文风、逍遥自然之人生哲学。
文章第三段在提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后,笔锋一转,即展开了对“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的论说,亦即对小年的评论;
接下来,又很随意地形容描写南冥和大椿,文中以“五百岁和“八千岁”为春秋之轮回交替,借以形容南冥和大椿的大年。
段末又很自然地写到“彭祖”,得出本段之结论。
四、形散神聚,卒章显志,飘逸洒脱
从“故夫知效一官”一句 开始,在上文一系列生动、形象又奇特的比喻和描述后,层层深入地展开了对不同精神层面的几类人的描述与论说。
庄子这样告诉人们: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作者以道德、行为、智慧、自我感觉不错的人和宋荣子的嘲笑作比,说明了他们仍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庄子接着又告诉我们: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作者用列子御的驾风轻飞和“游无穷者”作反衬,得出最后结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此,全文主旨水到渠成,自然显现,读者一下子豁然开朗。
原来,在庄子的心目中,蜩与学鸠对鹏的嘲笑以及“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的人,其实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它们均达不到“逍遥游”的境界,鹏虽然“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列子虽“御风而行”,但说到底鹏和列子都是有所依靠、借助外力使然也,并非真正的逍遥游,当然不是庄子心中的绝对自由了。
庄子认为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最后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精神境界,才称得上是“无依无靠”的绝对自由。
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不可能有的美好理想。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
红海行动的教育意义作文(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