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精选7篇)(第2页)
本文共计2058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科技论文的特性
客观性。论文中的不真实因素,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的相分离为特征的。要做到科技论文报道的客观性,首先作者在创作论文的过程中要摒弃个人的情感好恶。
第一,不用敬辞。老师、先生为学生对教师的尊称;而教师、教授则是一种职业,一种职称。在论文中如“杨××先生的《评××××××××》”这样的话语也经常可以见到。句中“先生”为敬辞,表达了对所评论作品作者的尊敬,同时也道出了与其的特殊关系,这样作者的论点说服力在读者心中就会大打折扣。显然论文的主观色彩强烈。如改用“杨教授的《评××××××××》”,这样教授仅是对老师职称的客观描述,比用先生要客观得多。现在很多论文干脆就直呼其名“杨××的《评××××××××》”,职称也不写了,论点面前一律平等,没有身份、地位之分。其实,在美国的国家标准中,明确要求论文写作中不得出现老师、先生这样的词语。
第二,不用第一人称,用第三人称。
1.我、我们。宗春启③认为:“我”该不该出现在新闻里这是新闻写作的几个基本问题之一。张云扬认为,学术论文中第一人称语气是代表全体作者。④笔者认为,“我”在论文中指代什么,还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如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⑤在科技论文中,笔者还是认为不用第一人称“我”为好,在指作者的时候,如果非用“我”,则用“笔者”代替。
有题目为《在化学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的探讨》的一篇论文,在“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部分,分别有这样的句子:
“我校已实行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多渠道鼓励和支持教师科研工作。”
“我系要求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仅要把实验理论讲解透彻,而且要加入所做实验与实际生活生产的联系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我系在大多数老师有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情况下,鼓励项目主持人在研项目时吸纳学生,有效推进了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系在平时教学的同时,积极与我市工厂企业、质检部门联系,达成友好和作关系……我系通过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充分利用了高校、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好地调动、鼓励、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大胆创新。”
读罢该文,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像作者的一篇经验介绍报告,缺乏说服力。把文中的“我校”、“我系”改为“学校”、“ 学校化学系”则显得客观、公允得多。如果作者跳出“自我”的圈子,把自己置身“我校”、“我系”之外,把文中“我校”、“我系”改为“该校”、“该系”等第三人称,不仅客观,而且说服力增强,使文章一下子由一篇作者的自我经验介绍变成了一篇客观的报道。
2.本文、文章。在科技论文的摘要中,常常出现“本文”、“我们”、“本实验”等词语。如“本文介绍了……”这样的句子,如将“本文”改为“文章”则显得客观得多。
第三,归纳、演绎要合乎逻辑。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各自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归纳法只是对现存的有限的经验材料进行概括,不能保证归纳结论的普适性,因而归纳推理的结论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演绎法从一般原则出发思考问题,但无法保证自己的前提即由此出发的一般原则本身是否正确。不能根据几个孤立的事例得出与全局不相符合的结论,如不能根据生物、化学等几个理科毕业生考研率高达50%的事实,就得出全校的考研率高的结论。
准确性。
1.不用模糊的词语。没有描述的准确性,就难以做到报道的客观性。科技论文语言应简练、明确、客观、明白无误,应尽量使用标准化的科学技术术语和计量单位、符号表述,应做到三忌:一忌含糊,二忌歧义,三忌随意轻率。⑥科技论文中要慎用模糊的词语,如程度副词:几乎、大约、大概、稍微、很、最等。时间副词:马上、立即、一会儿等。如,“我女儿英语成绩很棒”不如“我女儿英语成绩全年级第一”准确。如“将近占10%”、“大约10%”,计算结果为多少就是多少,9.96%就是9.96%。也不要加入自己主观的意见,说成“将近占10%”;同样的道理,也不要说成“将近占9.9%”。当然,假如要保留有效位数,就要遵循有效数字的取舍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