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精选13篇)(第8页)
78 次下载 25 页 3874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2、自由诵读,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意。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穷,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臭架子;“唯一”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表明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孔乙己的地位
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无法生存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快速浏览文本,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1)学生阅读文本,首先自己概括,再交流讨论
(2)指名回答,然后教师作出归纳。
明确:
(1)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酒客们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茴”字。
(4)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5)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
(6)孔乙己被打折腿。
(3)按着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指名理清本小说情节结构。
四、合作探究
(1)分析孔乙己的形象。(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自己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个屡被讥笑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2、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形象。
明确:孔乙己地位低下但又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遭人嘲讽但又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命运凄苦但又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当然,他也有善良、质朴的一面。
(2)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要求学生探讨时要紧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并做到有理有据。
2、教师归纳明确:
(1)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2)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成了任人取笑践踏的对象。
(3)封建文化的毒害,使孔乙己不仅不能成才,反而成了不会营生的可怜虫。
(4)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
五、课堂小结
师:本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活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讨论后明确: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