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中的“月”浅析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第6页)
81 次下载 6 页 907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显然,诗人之所以选择“望舒”作为“月亮”的代名词,是因为“舒”字押韵。诗人很有可能是先想到了“望舒”,后来才联想到“官烛”。因为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的范畴,它一般都不像古体诗那样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随意换韵,所以在创作近体诗的时候,除了立意之外,诗人首要关注的并不是布局是否高妙,也不是对仗是否严谨,而是能否符合格律。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比,就显得自由散漫得多。通过北京大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心的全唐诗分析系统对关键词“月”字进行高级检索,发现在《全唐诗》中共有371首古体诗句末带有“月”字。
总的来说,“月”在近体诗中不能当作韵脚来使用,而在古体诗中,“月”字的押韵功能则依然保留。出于对“月”字不能作为近体诗韵脚的补偿,“月亮”的某些别称便被赋予弥补这一遗憾的使命,如“望舒”(仄平)、“玉盘”(仄平)和“清光”(平平)等词便可以让“月亮”也能在近体诗中押韵。如果某一个字、在某个位置并不是特别适用,那就用典故或比兴等方式来进行字词替换,这便是唐代诗人们绝妙的创作智慧。
此外,对于唐代的诗人而言,“月亮”是一个绝佳的“对仗素材”。由于“月亮”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象,所以,在对仗的过程中,“月亮”往往占据诗人创作思维的主导地位,即“月亮”一旦入诗,诗人便不会轻易地将它删除,且往往会绞尽脑汁地在其“素材库”中挑选适宜的他物或同类别称进行相对。这在锻炼了唐代诗人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对仗形式。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唐诗中的“月亮”代表着失意、思乡和幸福团圆等意象,但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出发,唐诗中的“月亮”是诗人们惯用的创作素材。它或以“月”字入诗,或以“月亮”的其他别称入诗。“月亮”不仅是合格的读者眼中单纯的意象,也是诗人们“诗心”“神思”和“感兴”等处的重要体现。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
红海行动的教育意义作文(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