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从唐诗中的“月”浅析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第5页)

81 次下载 6 页 9071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怀古之作并不仅仅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而主要是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社会、民生、自身命运及未来的沉思。需要指出的是,诗人们感时伤世,情感虽然凝重,但并不悲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之间,状态历来是紧张的,自屈、陶、李、杜以来,有无数的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焦虑。这种焦虑必然带来一种反抗,他们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忧患相结合,以宣泄或抗争。长期影响中国文人的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也是形成这种意识的原因之一。诗人通过凭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感,将忧时、忧世、忧己之情熔于一炉。于是就有了望月之时宦海沉浮的人生辛酸,报国无门的苦闷压抑。

  三

  综观从唐诗中“月”意象透射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的种种体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爱情和青春本是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而我们却不难发现,除少数作品有明亮、欢快的色调外,绝大多数诗作都充满了哀怨、忧郁的色彩。在封建时代,自由美满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不得不唱出凄苦的哀歌。

  第二,民族的灾难,政局的危机,国家的前途堪忧,再加上诗人的身世之慨,凡此种种都通过“忧患”的面貌体现。

  第三,诗“可以怨”(《论语·阳货》)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使得许多失意的诗人们借月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讯息,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在边塞诗、怀古诗中总隐含着挥之不去的哀婉、寂寥的意味。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本着表现忧患意识的传统,体现出民族精神中深刻的悲剧意识。总体看来有两大共性:第一,唐诗中多表现伤春悲秋、离愁别绪、国仇家恨、世路艰难以及韶华难驻的感慨,令人掩卷怃然;其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一些痴男怨女、游子思妇等等,他们孤单,他们寂寞,他们苦闷,他们悲凉。总之,他们身上几乎背负着人类全部的悲剧体验而艰难孤独地行进在历史的漫漫长途上,因此谓之悲剧性。第二,唐诗多以“月”的意象来表达泪、愁、恨、怨、叹等情感。不论是豪放诗人的悲慨苍凉,还是婉约诗人的缠绵凄怆,最终都逃脱不了感伤的调门,因此谓之感伤性。

  对于唐代诗人在诗作中体现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我们不应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忧患意识、感伤情绪不免有消极的一面,但它也蕴藏着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积极肯定的人生态度。应该说,忧患和感伤是人类必定要向历史所付出的精神代价之一。在唐诗的“满纸荒唐言”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们对于美好人生、美好理想的一片痴情!唐诗中的“月”所折射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使得唐代诗篇因此又拥有了无限丰厚的精神感召力和汲取不尽的艺术美感。

  从唐诗中的“月”浅析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 2

  “月亮”作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是唐代诗人惯用的创作素材,在唐诗中多以单音节名词“月”的形式出现。除此之外,望舒、玉盘和清光等双音节词亦是“月”的别称。

  虽说以“月亮”入诗确实有着奠定全诗基调的奇效,但很显然,“月亮”的功用不止于此。若后人只从精神阅读的角度来看待唐诗中的“月亮”,那么便会被所谓的“意象”所束缚。如果从原理阅读的角度来进行探究,便可以发现,唐诗中的“月亮”不完全是失意、乡思和幸福等意象的代名词,它还蕴含了诗人灵动的创作体验及巧妙的艺术构思。

  唐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古体诗用韵比较灵活,近体诗则不然。“月”在唐代属于入声字,在近体诗中一般不会出现用“月”来押韵的情况。如果诗人想要在不歪曲诗歌创作原旨的基础上,迎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那就需要采用以“月亮”别称代替“月”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上的调整。

  “望舒”便是“月亮”的代称之一,由于在平水韵中,“望”属去声,“舒”属上平声,所以“望舒”二字就比较适合放在“仄平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仄平脚”的第三个字必须要用平声,否则便是犯孤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