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5篇)(第11页)
本文共计4627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改革原有考核方式,多以“大作业”形式
如今的现当代文学考核方式仍多以书面为主,而且题型基本稳固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作品赏析的老态模式。学生也只需要将可能考试试题进行整合,考前突击硬背一下就可以应付。这种单一的书面考试确实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知识的识记与掌握,但是在相当程度上也滋生了学生懒惰心态,以为考前刻苦背书就能够过关。因此教师在考核上要尽可能使用“大作业”的方式,由一元到多元让学生开动脑筋。比如制作关于现当代某位著名作家的年谱,让大家知晓分享作家一生的起伏事迹;排练优秀话剧,在彼此协作当中增强自身的团队意识、角色意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作家的照片、手稿、作品原版封面设计等图片;抑或者让大家分享介绍自己获取文献、查找文献的经历,为将来撰写专业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总之尽可能多种考核综合考察,减少单一方式的简单命题,只有老师想尽办法、出尽点子,才能防止学生懒惰,应付考试。
(四)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学以致用显成效
绝大部分的新生本科院校都是地方院校,更多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因此依托地方资源,在地方文化热土当中吸取营养、感悟文化是水到渠成,也是必然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时一方面可以“走出去”,尽可能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作家故乡实地考察,研究特定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特有底蕴。这种将原先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体系当中加上“实践育人”更易凸显实效。以我校所在地新乡市为例,以刘震云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家已经进入了文学史教材。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探寻作家足迹、参观博物馆与展览馆、做社会调查,这样就可以建立文化底蕴,提高其在社会实践中融会贯通文学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另一种就是“请进来”,邀请本地作家、诗人代表来学校和学生面对面做直接的沟通交流,让大家真正近距离了解作家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分享作家们的创作经历、展示其创作成绩、更直接地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结语
就广义的文学来说,现当代文学距离我们当下的生存环境更接近,受时代变更影响更及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随着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做出相应的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以及对多种元素合力影响下的现当代文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文本的细读让学生更好地回到文学语境场,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和作家的真实心态,更好地走进作家和作品的世界,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感受作品的独特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艺术;在互动协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新性,不要盲目迷信书本和老师,要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7
[论文摘要]将文本细读引入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教师可运用互文性文本细读的方法、评点法、导游式教学以及由学生主持讨论课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教学。
[论文关键词]文本细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开设的课程。由于文秘专业的教师很多毕业于中文系,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教学时依然是以讲授现当代文学史为主,于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与学成了一个“传授文学史知识——记忆文学史知识——还原文学史记忆”的机械、枯燥的过程。很多学生并不是通过阅读来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如果学生喜欢某个作家,就会主动找寻与这位作家的有关作品阅读,而且兴趣盎然。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也往往是从感性出发,而不是从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出发,也就是说对作品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史”的兴趣。笔者从中总结,并对文本细读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