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句的语义特征(第4页)
41 次下载 5 页 863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条件分句的VP何以会有指称化的倾向?这种指称化的倾向从何而来?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易回答。吕叔湘(1942/1990)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
窃谓动词之所表诚为作为,而动词之运用亦复多方。有述事之辞,作为迳接能为,动作之面相显然;有指事之辞,所指为祈使、愿欲、得能、乃至较比、假设、庶几之对象,则其事类皆蓄而未发,浑沦有类名物。
在所列的“浑沦有类名物”的“指事之辞”中,假设便是其中之一。吕叔湘先生是在讨论否定词“毋(勿)”的用法时谈到这个问题的。他认为,“用毋之句,其动词皆可作名词观”。@陈平(1988)指出:“现代语言学的调查证实,名词与动词存在于古往今来的所有语言之中。就最典型的事物而言,他们都占据一定的空间。行为动作则与此不同,他们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时间方面。”假设句条件分句虽然以VP为常,但其中的VP明显不具有时间性,不会占据时间。因为假设的条件是虚拟的,非现实的,在说话之时,它们只存在于意念之中,因此“蓄而未发”“浑沦有类名物”。
本文认为,条件分句VP指称化的根源在于假设句的论断性。从表达功能上来看,假设句不是对事
实的陈述(叙述句)或状态的说明(描写句),而是对于事理的论断(论断句)。在论断句中往往需要对事件进行指称,因而论断句中前件的VP大多具有指称性。
假设句的另一个语义特征是论断性。根据句子的表述功能,可以把句子分为叙事句、描写句和论断句等几种类型。叙事句叙述事物的动作或变化。描写句描述事物的情状。论断句说明事物的属性或事物之间的关系。论断句一般不用于陈述事实,而用于表示认识的结果。论断句还可以分为两类,即论述句和判断句。论述句用于论述和说明各种关系,如假设、条件、转折、目的、因果等等。通行语法体系中所谓的复句除表示并列、承接、和选择、递进关系的一部分可以归入叙述句和描写句之外,其余绝大多数都可以归入论述句的范畴。假设句是论述句中的一类,具有很强的论断性。假设句从不用于描述事实,只用于论述和判断。
注释:
①本文认为,假设句的语义特征(第4页)是古今一律的,因此所用例证既有古代汉语之例,也现代汉语之例。现代汉语例证均来自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不一一标明出处。古汉语例证书名一般用简称:《尚书》(书)、《左传》(左)、《论语》(论)、《孟子》(孟)、((国语》(国)、《荀子》(荀)、《韩非子》(韩)、《红楼梦》(红)、《醒世姻缘传>(醒)《:三侠五义》(三)、《二刻拍案惊奇》(二)。
②此据朱德熙(1988)。用名词化形式表示假设,除汉语之外,还可以在科因耐希腊语( Koin e Greek)和许多汉藏语里找到例证。
③“筑室反耕”是古人围师久留之法,此句意为:若筑室反耕,则宋必听命。
④这里的“毋”包括了“勿”。引者注。着重号原文所有,照录。
⑤据本文的研究(参见第二章第一节),汉语假设句的条件分句在商代是以用“勿”(或“勿”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弓”)为常的,极少例外。这也可以作为条件分句指称化的一个旁证.
⑥本文对于句型的划分参照李佐丰(2005)。
参考文献:
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一一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M].谢天蔚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 (5).
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朱德熙.关于先秦汉语里名词的动词性问题[J].中国语文,1988 (2).
企业文化之共同默认的假设
埃德加·沙因在其《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中谈到企业文化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表象”——显而易见的组织结构和流程(难以解读);第二个层次“表达的价值”——战略、目标、哲学(表述性解释);第三个层次是“基本假设”——视为理所当然的无意识的信念、理解、思维和感觉(价值观和行动的终极根源)。在具体论述时,对于第三层的“基本假设”,他又进一步扩展为“共同默认的假设”。他说:

谈谈企业管理中薪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人力会计计量核算管理会计毕业论文
连锁企业采购管理探讨论文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及管理论文
如何通过价值网络管理创造商业企业竞争优势论文
新时期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价值链视角下企业会计管理探讨论文
销售薪酬绩效方案
试论高校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浅析财务战略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试论为了绩效再造薪酬体系
全面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通用10篇)
对专属薪酬特区的重要性研究
论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论企业管理中的绩效管理模式
薪酬治理的重要性
北方批发市场蔬菜营销模式与价格悬殊论文
体育环境下市场营销论文
通信市场营销策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