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第2页)

本文共计22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四)悲怨的文化心理

  中国文化的心理结构存在着一个独特的性质―求和,它所表达的含义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稳与稳定,使生命的价值和心态也处于平衡状态。“求和”就是以“和”为目标去实现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个体的不断调整达到目的。“和”的是个不真实的目标,它主要在周围的环境关系中体现出来,其中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确保实现“和”的重要内容,不仅与个体生命有很大关联,在生命价值的体现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中国文化的“求和”特制要求个体以生命的保存为前提,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在自我价值不能实现时,进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进退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求和”的文化心理特质使中华民族的性格在无形之中变得柔顺、富有弹性。同时影响了中国人面临悲剧时所表现的平和心态以及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特有的悲怨美形态。

  参考文献

  [1]吴静.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第2页)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6,03:7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