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第2页)
本文共计22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四)悲怨的文化心理
中国文化的心理结构存在着一个独特的性质―求和,它所表达的含义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稳与稳定,使生命的价值和心态也处于平衡状态。“求和”就是以“和”为目标去实现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个体的不断调整达到目的。“和”的是个不真实的目标,它主要在周围的环境关系中体现出来,其中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确保实现“和”的重要内容,不仅与个体生命有很大关联,在生命价值的体现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中国文化的“求和”特制要求个体以生命的保存为前提,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在自我价值不能实现时,进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进退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求和”的文化心理特质使中华民族的性格在无形之中变得柔顺、富有弹性。同时影响了中国人面临悲剧时所表现的平和心态以及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特有的悲怨美形态。
参考文献:
[1]吴静.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第2页)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6,03:73.


浅析高校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教改实践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空气污染的危害
测绘工程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报告
浅谈银行保函
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室内空气污染
有关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对策思考
中年段非连续性课堂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
关于提升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语文策略的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财政投入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浅谈突出战略地位发展基础教育
论专科体育系排球考评内容的改革
优点和缺点周记
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要素和提升途径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论国有保险公司战略性改革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