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茶文化发展
本文共计19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浅谈我国的茶文化发展
六朝以前:最早发现茶是神龙时期,神龙尝百草日遇72种毒,得茶而解之,接着兴起于以巴蜀,也就是秦统一巴蜀发后;到西汉时,成都已形成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也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集聚地,到东汉(公元25-220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提出“苦茶常服,可益以思”是茶药理功能的记述;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隋的历史不长,茶的记载也不多,但由于隋统一了全国并开凿了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这对茶业后来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另一原因是当时的气候是最温暖的一个时期,有利于茶叶的生长和发展,唐代中期后,随着茶业的发展,使茶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一门独立的学问。
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
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三、涌现出一大批文士茶人和茶书。
宋代著名的文士很多,如:丁谓创制龙凤团茶并撰写《北苑茶录》三卷、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翁,江西婺源人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福建省武夷山度过,后人将他视为儒学宗师。他把建茶的本质升华到了“中庸之为德”的哲学高度去认识,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中庸为德,其至矣乎”。朱子将儒家最高之道德——中庸之德赋予了建茶,这是他对陆羽《茶经》中提出以“和”为哲学基础,以精行俭德为道德观核心的中国茶道的深刻理解和生动阐述。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其主要代表是朱权的《茶谱》对茶道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创直接冲泡的“瀹饮法”,开千古茗饮之新宗。
他推崇饮茶时“天趣悉备”的自然美,欣赏茶的自然开态和故有的色、香、味。
二、创“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品茗意境。
达到幽趣无穷,超然物外的品茗境界和以茶明志的品茗目的。
三、改进了茶具和茶艺。
在茶具方面,明代宜兴紫砂壶异军突起,独领风骚。在茶艺方面明人首创了“三投法”。先茶后汤,日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日中投。先汤后茶,日上投。至今现代茶艺亦讲究此法。中国的茶道明朝时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朝代。
清朝时期:虽然有过“康乾盛世”,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茶文化也无力回天。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精神上看清朝的一些文人已失去了以身许国、积极入世、志图畅通坚雄心,同时也失去了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体道悟道的志趣,走上一片强调以茶示雅的狭路,呈现出了玩物丧志的倾向。二、是从茶道的表现形式上看,清代以后的一些文人不再具有唐宋时代茶人那种崇尚自然、不拘形式、心闲神静、超然洒脱的茶风,而蜕变为在品茶时故作风雅、注重繁文缛理、矫揉造作、格调纤弱的病态茶风。

交通物流毕业论文-高度重视现代物流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
企业物流客户服务管理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范文
改革口腔黏膜病医学教学措施的论文
医学硕士论文致谢辞
国内外高等制度下医学教育论文
临床医学写论文
毕业论文医学
有关医学检验的论文
2017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论专题教学与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国际贸易就业结构影响分析
资本流动对金融经济的影响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研究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探析论文
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论文
在茶叶生产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相关探讨论文
计算机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论文
关于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教育论文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实现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