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合集)(第7页)
本文共计3899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四)科学引导幼儿的兴趣毫无疑问,角色游戏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本身对世界充满了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并予以进行科学的指引,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知识。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得知,以角色游戏的'方式对大班幼儿进行教育时会存在一个问题,那便是教师对角色游戏中幼儿兴趣引导的缺失,兴趣引导缺失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失去娱乐教学的最初目的。所以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一定要对游戏的整个局面拥有良好的控制力,尤其是需要对游戏氛围进行严格的控制,将幼儿的兴趣进行科学的引导,把预备的教育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当中,最终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规避游戏教育效果丧失,让角色游戏真正起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综述所述,大班幼儿游戏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幼儿交际能力与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角色游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大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同时对幼儿的待人交往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在进行大班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将幼儿放置在主人翁的地位上,确保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游戏。教师要始终坚持辅助的原则,明确自己倾听者、指引者、支持者、监护者的身份。幼儿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愉悦的心情,同时还能获得知识,提高生活能力,增强自我表现力,培养自信心,最终实现师幼共赢的理想目标。
幼儿教育论文6
一、民间绘画理论特征
1、色彩上———色块丰富、自由奔放
世间的色彩纷繁多样,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将自然界中的色彩加以研究提炼,总结出了“五色论”———青、赤、黄、黑、白。民间绘画中的用色,与中国传统的五色论息息相关。首先,民间绘画的色彩多为红、黄、蓝、绿这样的饱和色,色彩纯度高,色块单纯艳丽、鲜明饱满,这充满生命张力的色彩充满着喜庆吉祥的韵味,使得其他色彩都黯然失色;其次,民间绘画多运用色彩对比,如色相对比、冷暖对比和互补色对比等。有诀曰:“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黄身紫花,绿眉红嘴。”现代色彩理论指出,红与绿,黄与紫是互补色,互补色并置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且两种颜色相互衬托更显艳丽;再者,民间绘画用色也会注重色块的大小比例,通常是将一种颜色设为主体色彩基调,其他颜色的小面积色块起反衬和装饰的作用。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黑红搭配,在脸谱、春联中经常会运用,这样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原始美感,具有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2、构图上———画面饱满、散点透视
中国民间绘画的构图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采用与西方“焦点透视”相对应的“散点透视”,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视点可以自由游动,画面饱满,这在民间年画中多有体现;二是具有中国装饰绘画构图特点,如剪纸纹样中的太极式构图。
二、民间绘画理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及建议
1、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中国民间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提升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首先,民间绘画质朴、率真,这不仅仅表现在物化的艺术语言上,而且要追溯到心灵的纯真、朴实,“民间美术的率真使它的创造如童年的天真,既没有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也没有矫揉造作。”民间绘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质朴与幼儿绘画中异想天开的趣味相契合。在民间绘画的熏陶下,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创作时更加纯粹、随心所欲;其次,民间绘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实则是无透视,这样没有规则和秩序,更有利于幼儿异想天开地表现事物,天上的、地下的、想象的、现实的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在画面中;再者,民间美术色彩丰富、对比强烈,传达出喜庆、生机、热情和活力,幼儿开朗、活泼、生命力旺盛,这决定了他们更喜欢高纯度强对比的色彩。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层次,创设富有民间美术色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通过艺术的渗透,增强幼儿对民间绘画的情感。
2、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民间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通过民间绘画中喜闻乐见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形式更易于幼儿接受。再者,民间绘画是民间艺人通过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而创造出来的作品,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在教育时可以先让幼儿喜欢这些民间艺术,再进一步揭示民间绘画的精神内涵,使幼儿了解其中隐含的深刻人文精神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