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问题研究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8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教学主体单一,忽视互动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普遍起主导作用。教师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量不够充分,教师个人原因等诸多因素,文言文教学最终还是沦落为一人堂,即教师自己讲,学生成灌输对象,且教师教法单一,教学活动机械。有广西玉林市兴业一中学老师就曾这样提到过: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教,教师本人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基本上是教师念一句古文,接着翻译,再一句古文,一句翻译,偶尔教师讲课觉得无聊,也会中途抽取一两个同学“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但多半时候达不到教师想要的理想效果,学生站起来半天,要么是找不到老师讲到哪了,要么是呆若木鸡站着半天不吭声,久之,教师便不再提问,只顾自己讲,或者是讲的时候只关注那几个得意门生。总之教学呆板,课堂气氛压抑,大多沿“一读一译一抄一背”的思路展开,千篇一律,没趣味没活力。
三、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解决方法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解决方法主要从引导学生诵读、提高阅读教育,激发学生兴趣、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学生主体、加强师生互动,这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引导学生诵读,提高阅读教育
中学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从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出发,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能力的目的。诵读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诵读,以吸取掌握文言文的精华。提高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最好路径正是合理有效地诵读经典文言文。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提高阅读教育,首先,教师应吃透教材,做好文本解读。文言文的文本解读比较复杂。教师须在课前吃透教材,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时代背景,尽心于授课前的文本解读,合理设置课堂提问。其次,教师应练就良好的诵读能力,做好范读。
一名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诵读一篇文章,这将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优美的范读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作品原汁原味的古韵传递给学生,营造课堂浓浓的学习文言文的古典氛围。再者,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文言文中生字带来的困难。学生学习文言文会遇到很多生僻字,这就需要教师督促学生完成正音正字的任务以扫清诵读障碍。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对语调、语速、轻重音等的把握。常用语调往往有以下三类:第一,高升调(用于疑问句中较多)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汝亦知射乎?”(《陈太丘与友期》)“子何恃而往?”(《为学》);第二,平直调(常用于陈述语气)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石壕吏》)“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第三,降抑调(用于肯定句和强调句)。
(二)激发学生兴趣,注重能力培养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在于积淀和丰富学生的语言,进而在丰富语言资源的同时,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而文言文晦涩难懂,意味隽永,要使学生学好文言文,激发其学习兴趣是关键。首先,文言文课堂上导入要精彩有趣。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幻想,因此教师可以从故事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每篇文言文背后蕴藏着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一段引人入胜的人物故事,比如: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可以讲一些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或者学习韩愈《马说》可以给学生讲“伯乐相马”的故事等。故事可以由教师向学生讲述,或者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搜集,然后由学生讲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激情辩论。比如:在教《伤仲永》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成才与学习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爱迪生的名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进行辩论。辩论期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老师就辩论主题作简单总结。这样,这节课既扩散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避免了死板的文言文灌输式的教学。然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仿写文言文古诗。比如:《咏雪》内容简单,学生便于理解。为了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文中的两个比喻,教师可以设计一场赛诗环节。鼓励学生自己作诗,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