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对话教学中得到发展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53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课堂对话。课堂对话可由学生或者老师主持,但都应本着公平、平等、全员参与的原则。尽可能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对话中来。虽然不大可能每节课堂上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对话,但尽量要有更大的“覆盖面”,避免极少数较好的同学“唱独角戏”的情况。对话中多鼓励那些口齿木讷、性格内向的学生开口讲话,而不是只让他们充当观众,要让全班同学尽量糅合起来。

  4.共享对话成果。对话结束后,教师针对问题必须做总结。好的总结更能使学生强化记忆和理解,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对话式教学的目的。通过对话,发现错误,使每个人从中受益。对积极参加对话的学生和独到的观点要做出适当的表扬、肯定,在对话中出现的新观点。

三、对话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注意事项

  1.灵活应用。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一样,对话式教学仍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事实上,对话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不需要也不可能每节历史课都用对话式教学。另一方面,对话式教学也有其缺陷。它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教学活动,不是所有的要点都能被提出来对话,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得到有效的陈述。从掌握知识、了解观点的角度而言,由于对话需要较长的过程,其时间效率较低,不宜为对话而对话。

  2.把握好教师的角色。对话式历史教学是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教学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就减少了。在对话过程中,历史教师的职责是关注对话的进程,并解释或说明。教师作为对话的组织者、领导者,应该控制的是整个课堂对话进程,从目标的制定、活动的组织、规则的执行、纪律的维持、信息的反馈等确保对话的有序开展,避免杂乱无章;作为总结者,教师更应关注对话的过程,关注如何糅合各种不同观念和看法;作为引导者,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注意启迪性,突出双向性,要充分发挥点拨、引导的功能。学生在对话中总会闪烁出创造性思维和思想的火花,而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要千方百计去拨亮这些求异思维的火花,保护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又生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