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化问题浅析(第2页)
本文共计392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1.2.3、对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影响
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计算机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一个月或一旬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计算机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屏幕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这样一来,审查取证的方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必须相应地改变。
1.2.4、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胜任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以及其他的审计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转变,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不仅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还应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1.2.5、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各国的审计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实现会计信息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显然,应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否则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2.6、审计控制风险增加
手工会计下的控制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结构有关,会计信息化可以减少手工会计下的一些风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风险,具体表现为,数据的集中存储,增加了计算机舞弊风险,由于过去企业的分散交易数据,都被集中存储在中央存储器里,如果网络病毒或其他人为的不法行为破坏中央存储器,所有的交易数据都可受操纵,而无须像手工环境下,进入企业的不同地点去获取所有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数据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上,可以进行“无痕迹”的修改和删除操作,这都给舞弊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说,数据的集中存储增加了审计控制风险。此外,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编写和运行过程,也容易产生审计控制风险。总之,只要存在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就存在审计控制风险,而完美无缺的内部控制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降低风险,而不能消除控制风险。
1.3、会计信息化系统下审计程序的变化
会计信息化系统下,审计程序与传统手工会计情况下相比,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准备阶段
需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功能结构,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
1.3.2、制定审计计划阶段
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做出安排,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如果要安排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则还需列出所选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对于复杂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也可聘请专家,但必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1.3.3、审计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
1.3.4、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我国应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2.1、加快审计信息化网络建设步伐
要开发现代化审计工作平台通过现代化审计工作平台的建立,彻底改变现有的办公手段及模式,进一步规范现代化审计工作流程,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建立封闭、安全、快速的审计信息网络,要在县、市、省,以至全国审计系统内形成高速、畅通的审计信息化网络。要努力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对国家审计署开发的各种审计软件和一些省、市开发的审计软件要加以实际运用,并要积极探索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不断提高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