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63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4就业压力大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护理本、专科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不同学历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不同的困惑,加之少数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影响学生就业。造成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人才的培养不再是计划模式,能否顺利就业需要学生接受市场的考验。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制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受制于教育规模的发展,许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往往由于不能列入计划,而处于求供隔断的局面。第三,由于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导致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医院的床位规模有限,实习生人均床位相对不足,也极大地影响了实习质量。
3对策
3.1调整护理专业教育规模根据发达国家办高教事业的经验,各级各类院校实现招生规范化,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同时,高校应减少中专生护生的招生规模,通过联合、合并等途径将一部分基础好的中专学校升格为大专高职院校,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2加强对护生的岗前培训
3.2.1注意角色转换从实习开始要从学校单纯学习理论为主的学生角色逐渐向一个临床实习护士转换。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是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临床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在这阶段中,能否迅速完成由学生向护士角色的转变,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培训内容重点为医院概况、医德医风、着装、仪表、劳动纪律、服务态度、技能考核等具体要求,使学生心中有数,自觉遵守,检查学生在岗前教育听课笔记,了解学生听讲情况,收集学生对岗前教育反馈意见,了解岗前教育效果,这种先入为主的开导,能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转换角色。事实上实习生临床角色的适应与转变受到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我们应帮助实习生加快角色的适应与转变。
3.2.2对高职护理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奉献精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现实,普遍认为学护理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学习动力,一旦进入临床实习才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辛苦,工作也不像想象中的好找,就会产生动摇的念头,放弃求学。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动机不明确,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专业志向的选择不够慎重。教师应增强对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认清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使其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职业角色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已经签约的学生,同样也需要加强教育,避免出现工作主动性和学习自觉性下降、甚至出现护理差错的现象[2]。
3.2.3在学习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应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采用灵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另外,护理专业的教师应关注护理技术的发展与变化,还可以到病房进修,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还应在护理学生入校后多做相关知识的介绍,如护理事业的现状、发展、前景等,使学生们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并提高学习兴趣。
3.2.4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护理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解释中欠详细、欠妥当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势在必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患纠纷明显下降。要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护理人员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技巧是关键,所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有关知识,并在与患者交流中,恰当地运用这些知识。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使护士了解更多有关患者的情况,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促进患者康复[3]。
3.2.5改革护理教学课程设置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护理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思想品德、护理法规、护理心理学、护生美学、护士礼仪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自身修养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为学生今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做一名合格的护士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可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