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护理学 > 正文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伴呼吸衰竭人工气道的护理问题和对策(第2页)

本文共计38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3.1 有呕吐的患者要立即吸引:吸痰管应插入足够的深度以刺激患者呛咳,并反复进行,在吸引过程中头要保持侧位。误吸发生后要加强翻身拍背,体位引流,尽可能采用半卧位,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2.3.2 为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的处理是关键:当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应予吸痰: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时;可在床边听到患者呼吸有痰鸣音;呼吸机气管压力升高有警报时;氧分压或氧饱和度突然降低时l2]。吸痰能刺激咳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进肺泡膨胀。吸痰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气道黏膜。每次吸痰时问不超过15 s,吸痰管尽可能插深,便于吸出深部的痰液,螺旋向外抽出吸附在气管壁内侧的痰液。主张一次性吸引,吸痰管进入气管的次数一般不能超过3次,否则不能保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若痰不能一次吸净者,可给予吸氧,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再继续吸痰l3]。

  吸痰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口唇及四肢末梢皮肤· 299 ·颜色的变化,对清醒患者予以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先咳嗽,然后再吸痰。吸痰要及时有效,并观察痰量多少的变化,及时通知医生,以随时调整阿托品量。呼吸道和痰液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大剂量阿托品以及脱水剂、利尿剂的使用,容易造成痰液黏稠,不及时抽吸、稀释、湿化痰液,会造成呼吸道不同程度的阻塞,导致呼吸困难和肺部感染难以控制,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显得十分重要。

  2.3.3 加强气道的湿化:湿化疗法是机械通气中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的一个重要措施 。有机磷中毒患者达到阿托品化后,呼吸道分泌物骤减,此时一定要注意加强呼吸道湿化,人工气道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形成痰痂,引起气道堵塞对肺功能会造成损害,引起肺部感染;湿化过度可引起频繁咳嗽,呼吸急促,甚至引发肺水肿。因此,合理的呼吸道湿化可促进痰液排出。

  2.3.4 预防感染:有机磷中毒的患者,采用机械通气后,发生医源性肺部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因此在护理操作中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前要带一次性手套,接触另一患者要洗手。定时更换、消毒呼吸机管道,减少医源性感染的机会。①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通风,2次/d紫外线空气消毒;② 根据口腔pH 值选用口腔清洗液;需要每日2~3次进行口腔护理,经口腔插管的口腔护理不易进行,可两人合作,取下牙垫,使用开口器,在确保固定好气管内导管的同时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时,气管内导管的气囊要封闭,避免口腔清洁液直接进入气管引起呛咳,口腔护理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③ 使用过程中呼吸机的管理呼吸机及回路管道常有高浓度的致病菌污染,连续使用48 h后给予更换 J。机械通气期间,及时倾倒呼吸机管道内冷凝水,在处理冷凝水后应先洗手方可接触其他患者。湿化器应用时间长,容易发生细菌定植,我们应定期彻底清理和消毒。④ 每日更换密闭式吸痰管和呼吸机近患者端管道1次,2次/周消毒管道及储水槽。

  2.3.5 脱机前后的护理:当患者神志清楚,情绪、自主呼吸稳定,吸痰前后末梢血氧饱和度没有明显变化,血气分析没有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时可以考虑暂时脱机观察。脱机后仍需保留人工气道以备急用,并继续气道湿化,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

  脱机24~48 h后生命体征稳定,患者无呼吸困难感,可自主咳嗽,血气分析各指标满意可考虑撤除人工气道。

  拔管前后要注意充分清理气道,预充纯氧等,并要在床旁备有重新插管的设备及药品,防止拔管出现意外时措手不及。

  拔管后观察患者的呼吸、咳嗽、吞咽、发音等有无异常,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3 讨 论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可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出现呼吸肌麻痹,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临床工作中,在应用呼吸机期间护理措施的关键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呼吸衰竭的先兆,掌握上机时机,熟悉和掌握与机械通气有关的知识,并且严格做好呼吸道的管理是抢救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衰竭的关键。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多为呼吸衰竭者,生活不能自理、语言表达障碍、合并症多病情变化快、机械仪器用得多。这些必然给护理工作增加困难和工作量,稍有疏忽即可造成患者的生命危险。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是抢救AOPP伴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措施,它的应用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和条件。实践证明,良好的护理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的重要保障。机械通气期间做好全面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和湿化,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并结合AOPP的特殊性同时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心理疏导,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有效地降低病死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