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示例(第2页)
本文共计453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5]王建平,齐善忠.信息化施工在深冻结井中的应用.山西建筑,2005 (23) : 99-100.
[36]王仁和,李栋伟,王秀喜.摩尔库仑强度准则计算冻结壁应力场和位移场.工业建筑,2005(10):40 -42.
[37]陈朝辉.冻结凿井技术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建井技术[J],2007(3):28-31.
[38]陈瑞杰,程国栋,李述训,郭兴民,朱林楠.人工地层冻结应用研究进展和展望.岩土工程学报,2000 (1) : 40-44.
参考文献二:
[1]姜从盛陈江吕林女丁庆军胡曙光.高性能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研究,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 2期.
[2]沙林浩.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技术.广东建材,2009. 39-42
[3]仲伟秋张志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中国水运,2009.263-264
[4]李成军.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的施工原理与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5]彭伟.道路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的研究..河南建材,2007:22-24
[6]洪海禄.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研究,2005.
[7]周茗如李郑波沈琼斐郭中宇.混凝土消耗量定额中配合比影响因子研究.中国建材科技,2013,:12-15.
[8]孙建全.粉煤灰C55高性能混凝土在滨州黄河大桥工程中的应用研究.,2006.
[9]李超.工业废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2012.
[10]李贤龙.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施工的研究与工程应用.科技与企业,2013,:30-30.
[11]董徐奋.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低温建筑技术,2010,:119-121.
[12]刘军方惠琦贺鸿珠.水下不分散混凝的应用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0,:360-365.
[13]周伟丁新龙张长民刘本华蒲高军.低流动性损失水下混凝土抗分散剂的性能研究.化学建材,2001,:39-42.
[14]蒋正武孙振平张冠伦王玉吉.新型水下混凝土抗分散剂的性能研究.新型建筑材料,2000,: 13-15.
[15]李永红王蓉.利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技术开发防渗墙新型墙体材料初探.水电站设计,2004(1),:39-42.
[16]谢丽媛.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短柱受压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17]胡勇.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中国水运,2012:127-128.
[18]牛季收朱凯.粉煤灰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硅酸盐通报,2008(4):875-880.
[19]陈迎明.提高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强度的试验研究与应用.中南大学,2003.
[20]沙林浩,林鲜,冯爱丽.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流动性损失控制技术研究.混凝土,2001(8):3-5.
[21]林秀丽.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和预防裂缝.建材发展导向,2011(1).
[22]刘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分散剂的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5
[23]林勇钟海敏高春雷.水下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广东建材,2012(8) :12-13.
[24]王维丙烯酰胺和D-果糖、丙烯酰胺衍生物的接枝共聚和絮凝性能测试.广西师范学院,2012
[25]姚琴.高效减水剂掺量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中华民居.2013(15):347-348.
[26作杨婧于彬.粉煤灰在水下混凝土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4).
[27]王文忠韦灼彬唐军务侯林涛.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合比及其性能研究.中外公路,2012(1):265-267
[28]刘保东李鹏飞李林康银庚.混凝土含水率对强度影响的试验.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1):11-12.
[29]李光耀.探讨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几个因素和控制措施.科技信息,2010(10):329-330
[30]祝昌暾周志斌王章夫.混凝土工作性对灌注桩质量的影响.混凝土,2007(1 ):74-78
[31]李永栋.水下灌注用混凝土坍落度损失问题的试验研究及对策.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9(1):126-128.
[32]韦灼彬唐军务王文忠.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混凝土,2012(2):124-126.
[33]Q/CNPC 92-2003,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S].
[34]任拓.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大连理工大学,2002.
[35]张庆亮.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基本性能及其配筋梁抗弯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8.
[36]孙高云黄华.水下混凝土配比设计及要点.海河水利,2006(3):54-57.
[37]解国梁申向东郑鑫.聚丙烯纤维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1(2) 16-19.
[38]成梅.概述水利工程水下混凝土的施工要点.建筑遗产,2013.
[39]王常礼.浅谈水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与市场,2012(6):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