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药学 > 正文

药学方面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94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药理方面曾有人做了30种中药炒炭前后止血作用的比较。炒炭后与生药相比,止血时间有的明显缩短,有的无明显差异,但也有的反见延长。说明并不是任何一种中药炒炭后都有止血作用。是否有止血作用是随药材品种而异,也说明“血见黑则止”这一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炭药的止血机理。

  炭药止血作用以外的研究较少。有人发现连翘、槐角、山桅、地榆等炒炭后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生品。⑥刺猬皮功能固精缩尿,收涩止血,民间都用刺猬皮制炭研未冲服,治产后乳汁不下,下乳快,服药时间短,疗效确实。

  炭药炮制工艺较复杂,操作技术难度大。制作方法有炒炭法和煅炭法,选用何法为宜,视药材质地和炮制目的而定。各法使用得当及火候掌握适中与否,直接影响炭药的质量。《本草蒙筌》谓“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中药制炭既不是完全炭化,更不是灰化,而是要“存性”。这就需要不断改革炮制工艺。如杜仲制炭多用炒制法,加热时间长,外部炭化已过,部分甚至灰化,但内部仍不到断丝标准,而且损耗率高,一般在35%~38%之间。笔者用砂烫法制炭,便温度保持在180~200℃之间,外表颜色黑,断丝完全,能存性,其损耗率只有18%左右。仅此一项小的改革,若能推广应用,不但提高了杜仲炭的质量,而且节省大量药材。

4、建议

  4.1自元代以来,“血见黑则止”的理论一直左右着炭药的应用,但该理论只能解释部分炭药的止血作用,并非所有炭药都能止血。如前述有些中药炒炭后的止血效果比较好,但也有些反而差或差别不大。看来某些原来就有止血作用的药材是否还需再制炭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4.2临床疗效的观察是对炭药作用的最终检验。有关炭药药理,成分分析,炮制工艺改革等研究,都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且必须按中医用药特点,紧密结合临床观察疗效,以确定何种适合制炭,用何种工艺。

  4.3炒炭药材品种多,外表和内部颜色各异。现在唯一判断炭药质量的标准是“存性”。即药材外部和内部颜色的变化,因而质量判断误差大。应逐步研究用确切的温度,受热时间,炭化程度等科学的客观指标来控制炭药的炮制质量。

  4.4一般生药炒炭后的损耗都在44%左右,许多药的有效成分也因高温受到破坏。如何充分利用药材,减少浪费,除研究应否制炭的品种外,改革制炭工艺也是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中药炭药确有其特殊功效,但也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其有效物质组成,作用机制,工艺过程,炭药品种取舍等,都需进一步研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