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观(第2页)
本文共计35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正是这种意识,使一些文学研究专家和文学评论者把她们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文学创作观点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反映了女性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因此,早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往往得不到重视,被认为是“不够格”的文学创作。
从创作的体裁、主题和语言风格来看,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没有突出个性,被融入整个的中国文学创作的历史潮流中。
如宗璞小说《我是谁》中的女主人公所发出的“我是谁”的疑问,没有任何的身份性别的区分。
戴厚英的《人啊,人》中,虽然对女性的描写是其作品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但从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人啊,人”并没有特别地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张抗抗在对女性意识的看法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认为女性意识和女性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不能单独成立,它与整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密不可分。
“当作为人的尊严都没有的时候,谈何女性?”因此,女性的解放和女性意识的崛起必须以人类的解放为前提,男性和女性的同时解放才是认识女性和女性文学起源和发展的源泉。
其中更显示出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女性意识崛起和女性文学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推动作用。
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中也不乏好作品的典范,如张洁的作品就是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代表。
她的成名作《爱,是不能忘记的》被公认为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
此部小说以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痛苦为主线,推崇了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但细品小说,你会发现这部小说也并不是对现代女性意识的完全体现,其中的柏拉图精神恋爱也不过是种“幌子”,它实际上是对一场现实生活中阶级情感矛盾与冲突的描写,重在表现阶级感情无法代替男女情的同时对个人追求婚姻幸福的强烈肯定。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女性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因此,即使女权主义与女性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关联性,但这并不能说明女性人学创作是对女权主义的完全体现,也不能说明女权主义是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根源,因为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因果联系。
五、从性和爱的角度分析
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观在某个历史时期,中国人谈“性”色变,《红楼梦》《金瓶梅》等被称为禁止看的书。
“五四”爱国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也得以解放,先锋作家们在突破思想禁区的同时,在文学创作领域显示出对性和爱这一话题的浓厚兴趣,以至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文学尤其以突出性和爱为特色,她们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爱情观和整个社会群体的女性情感思想都被打上了时代潮流中情与性和爱的烙印。
如比较有名的张爱玲和三毛等女性作家。
她们的作品中有较早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对性和爱的描写。
如: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对爱情的追求,不顾世俗,以至于用了整个香港的沦陷来成全了她和范柳原的倾城之恋。
这部作品颠覆了以往张爱玲在对女性描写中存在的一种自然贬低,是以一个比较好的结局结尾的。
人类对性与爱的看法,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观点。
但不能否认的是性和爱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同时,还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使命。
男女之间的性和爱衍生成了家庭与爱情的纽带,这些远不是亲情和友情所能代替的。
随着社会大众对这种观念的接受程度的增加,女性文学作品中对性和爱的描写也越来越多,女性文学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整合的态势。
六、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独立面
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中,在文学创作的审美观念上也有许多独树一帜的地方。
有些作家的作品中流露出的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新颖、细腻,见解独到。
如王安忆和铁凝的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对与女性主义的表达向来都是朴实简洁,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也比较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