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与组合功能
本文共计344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戏曲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与组合功能
中国戏曲打击乐器,基本上可分为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和西洋打击乐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民族音乐和戏曲音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它还运用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多种编配技法,复杂的演奏技巧,对烘托气氛,表现音乐内容、戏剧情节的变化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打击乐器发音响亮,声音的空透力强,是一种色彩性的乐器。
一、戏曲乐器的性能及演奏方法
戏曲打击乐器有:鼓、板、锣、钹、木鱼、梆子等等。
鼓又包括单皮鼓、堂鼓、缸鼓、腰鼓等。
单皮鼓: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鼓面蒙以猪皮,中间为空心,演奏时置于木架上,用两根细竹(通称鼓楗子、鼓签),打击鼓空心位置而发声。声音清脆,双健滚奏时如珠落花流水玉盘。用底鼓指挥,有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指挥的方法靠音响领奏。语言丰富多变,称谓形象准确。如:单鼓健重击谓之“打”。双鼓楗同击谓之“八”。双鼓楗滚击谓之“嘟”……将上述称谓加以组合,便成为“簧头”,也称“底鼓”。它预示着内容、速度和力度。如“底鼓”强击或快击,即预示着刚强、急促。如“底鼓”轻击或慢击,即象征着柔和、轻快。如“底鼓”突然改变节奏,即提示鼓点转换或结束。
司鼓的指挥动作既规范又规律。两手的举动都起着开、领、转、收的作用。将其动作加以归纳,可概括为指、挥、抛、领、棒、抱、按、分、放等。演奏司鼓的人称为鼓师。
板:亦名拍板。由三块宽约6公分,长约20公分的红木或杨木板制成的打击乐器。分二组,前组两块木板,用弦缚紧,后组一块,二者以绳联结,撞击发音,主要用于歌唱和演奏乐曲时打节奏,有时也配合司鼓来领奏鼓点和指挥其它乐器,于司鼓一起合成板鼓,由司鼓者兼管。
堂鼓:以木为框,两面蒙以牛皮,形似腰鼓,演奏时置于木架上,用木槌敲击发声,堂鼓鼓面较大,从鼓心到鼓边可发出不同的音高、音色。一般是鼓心的音较低沉,愈向鼓边则声音愈高。击奏时,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较大,可敲击复杂的花点,对情绪气氛的渲染能起较大的作用,是现代民间器乐合奏及戏曲音乐中常用的一种乐器。戏曲中常用于战争、升帐、升堂、刑场,起更等场面,以及唢呐吹打等。除了战争场面以外,都由司鼓兼管。
大堂鼓(又称缸鼓):木制鼓框,面大底小,两面蒙皮,形似花盆,所以又称花盆鼓。演奏技巧与堂鼓基本相同,用木槌敲击,声音较堂鼓低沉雄壮,用于战争场面,能加重气氛。常用于戏曲伴奏,器乐合奏,有时也能独奏。
大锣:用铜制成,圆形,直径约30公分,中间锣心约10公分,演奏时,左手持锣强,使锣面垂直,右手持槌,以槌头(用布裹成)击打锣心而发声,锣音高亢。多用于武将及袍带人物的上下场或战争战面,也常用于欢乐的器乐合奏,演奏方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音、打边等。
小锣:打击乐器。形同大锣(直径约20公分)演奏时左手食指和拇指挑锣边,右手持锣板(长约17公分的竹片)击打锣心,发音清朗,多用于戏曲表演中文人、女性和丑角人物的上下场,和配合各种表演上的小动作。由于塑造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的不同。打击方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打边等。号称打击乐的
钹(又名铙钹):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隆起部分中间有孔,穿系绸条或布带条,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音,有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在大锣和小锣中间加强节奏,音色尖噪,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和动力较强的性能,并起联系作用,有时也单独使用塑造人物形象。
木鱼:木鱼最初是佛教的法器,用于伴奏寺经(即宗教歌曲),后来逐渐用于民间器乐合奏。为木制,用小槌敲击,木鱼大小不一,音高不同,在合奏中常用两个或采用一组,能奏出模仿马蹄等多种欢快的节奏型。
梆子:大约公元17世纪左右,随着梆子腔的兴起而流行。木制,为两根长短不一硬木棒,长的一根为圆型,稍粗、短的一根稍细,演奏时,左手持圆形木棒,右手持短木棒,敲击发音,音色高亢、坚实,是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