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教育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54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从认知水平看,知识属于较低的认知层次,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单凭记忆可以作答;能力则属于较高的认知层次,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比知识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持久性和可迁移性。能力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知识并不会自然、自动、迅速地转化为能力。只有较长时间的、有效的练习和实践,使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使基础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并构成系统化、概括化、稳定化的心理结构。因而,在知识急增的信息时代,历史教学的紧迫任务是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发展认识能力,尤其是综合能力。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从“死”的知识转向“活”的知识,让学生从复述知识转向灵活运用知识上来,只有“活化”知识才能使学生面临新的问题时把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只有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
历史知识和综合能力存在依存和递进的关系,抓好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发展能力。历史教学要通过归纳、整理,使具体的、孤立的知识组合成点、线、面相互贯通、纵横联系的网络,形成知识结构。系统化的知识,不仅便于保持,也容易提取和迁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学会在类似的情景中应用,实现水平迁移──在同一水平上迁移,进而在不同的情景中应用,实现纵向迁移──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在不同水平上迁移,这样综合能力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学习南亚大陆印巴冲突的原因,学生可以从课本中分析出“大国战略、宗教矛盾、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原因,但这时学生获得的也许仅仅是“死”的知识,教学的效果关键看学生能否在对中东巴以冲突、巴尔干半岛冲突等类似的情景分析时,能够把“死”的知识活化,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来。历史教师培养综合能力就应善于在这些地方加以引导,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从南亚大陆印巴冲突、中东巴以冲突、巴尔干半岛冲突等类似的现象中加以分解、归类、综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既要对传统历史教学进行扬弃,更要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更新教学观念;既要深化历史学科纵向理解,更要拓展思维领域,强调综合意识;既要立足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提倡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